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第1期(总第61期)

作者:    2010年01月22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0年1期(总第61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音乐史学

论西方音乐史学

人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方法

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西方“历史—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进程,并提出了西方音乐史学人类学化目前所面临的“困局”。进而从理论、方法和立场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内学者寻求“脱困”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其中借鉴历史人类学中“在文献中作田野”和“文本分析”的概念,拓展了田野考察在“历史—民族音乐学”中的内涵。

(摘自《天籁》2009年第4期 吴新伟 文)


民族音乐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的体系建构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的体系建构,首先要确立所属的基本内容范畴。作为音乐的一般基础理论,中国传统乐理应该做到与普通乐理之间的互补性和与其他传统音乐学科门类的合理分工,在应有的内容上下功夫。在确立了基本范畴之后,需要将这些范畴按照一定的内容关系,搭建起一个完整合理的体系框架,接着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具体的内容,完善其内部各个系统的建构。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学术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会逐步消除分歧、统一认识,最终搞出一部真正反映中国传统音乐规律的具有自身体系完整性和科学性、比较合理而完善的基础理论来。

(摘自《交响》2009年第3期 扬善武 文)

从云南民歌发展现状看其传播方式与空间范畴

经过对云南民歌现存的口头(本土语言与族际语言)传播和对乐器、舞蹈、书面、唱片、大众传媒的借取传播等不同的传播层次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同国外民族音乐学者提出的“地域—区域—跨区域”和“亚文化—交互文化—主文化”两种景观分布模式相吻合,但在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概念认知(如“原生态”观念和精英文化意识)方式上则存在着自己的某些本土特征,应该采用与之相应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摘自《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杨民康 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中的苏州弹词音乐

苏州弹词与许多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正遭遇着因外部环境变迁、听客审美价值观转向等因素的变化而被边缘化的境地。如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照下的新视域,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扬“推陈出新”,使苏州弹词在“移步不换形”的动态过程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曲艺音乐工作者认真探求的。苏州弹词作为一门耐欣赏的艺术,其创新与改革不能以丢失传统精髓为代价。弹唱曲调无论是要经过通俗化的洗礼,还是精致化的升华,都应该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保持曲调软、糯、甜、媚的瑰丽特色,并以新长篇的创编配以原汁原味的弹词曲调作为创新发展的终极目标。

(摘自《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4期 陈洁 文)

音乐美学

“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禅宗精神探幽

李贽的音乐观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以佛学叩问生命的意义,其鼓倡的“自然”之所以不能单纯视为老庄哲学的延续,关键在于禅宗精神的介入。主体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的个性“独创”是李贽对音乐审美探本穷源之论,其途径深蕴着东方古典审美的智慧,体现出南宗禅的直觉顿悟、立处即真和圆满自成。李贽认为音乐之道是“不共之术”,独创是音乐的灵魂。他乘禅悦之风把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提到空前的高度,真与美经过主体自心凝聚而成的力量冲破了教化的善,深刻地触及到音乐美的本质问题,这也是继嵇康之后,儒家礼乐思想所遭受的又一次重创。

(摘自《音乐研究》2009年第6期 程乾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乐律学


1.《吕氏春秋》先益后损生律的确定性∕扬善武∥音乐研究.2009.4.95100

2. 曾侯乙钟律与清商律的比较研究∕郑荣达∥黄钟.2009.2.23-26

3. “京房六十律”再辩∕陈应时∥黄钟.2009.3.97-102

4. 音律计算法比较及三种律制音阶音分值的简易计算法∕谷杰∥黄钟.2009.3.103-110

5. 中国古代应用律学与理论律学的分镳∕郭树群∥中国音乐学.2009.3.77-82

6.朱载堉的应用律学思维与理论律学思维索隐∕郭树群∥天籁.2009.3.14-19

7.也谈《吕氏春秋》生律法:对“上生”、“下生”与“为上”、“为下”再认识∕刘喜国∥天籁.2009.3.21-27

8. 谈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律制及键盘乐器的“十二非平均律” ∕刘宝利∥乐府新声.2009.3.154-158


音乐教育


1. 漫谈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乌兰杰∥音乐与表演.2009.3.55-58

2. 摸着石头过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系列课程”的依托背景、教学模式、实施原则∕桑德诺瓦∥音乐与表演.2009.3.59-64

3. 地方文艺资源利用于音乐新课程的现代教育价值探讨∕韩勋国,蒋惠琴等∥黄钟.2009.2.154-163

4. 广博·深刻·特色·创新: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质量意识探讨∕叶松荣∥中国音乐学.2009.1.112-116

5. 我国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之我见∕王非∥中国音乐学.2009.1.117-120

6. 实施“分级教学”开创音乐表演教改新局面: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学改革纪实∕刘智强∥人民音乐.2009.8.73-75

7. “山歌社”的《中国民歌选》对基础和声教学的启示与借鉴∕李蓓蕾∥人民音乐.2009.8.78-82

8. 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杨和平∥音乐探索.2009.2.78-81

9. 时空观念的统一:有关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思考∕康瑞军∥音乐探索.2009.2.82-86

10. 音乐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张晓夫,李金中∥音乐探索.2009.2.95-97

11. 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启示∕王建武∥音乐探索.2009.2.103-106

12. 改革发展中的高等艺术教育社会价值思考∕白玮∥乐府新声.2009.2.88-93

13. 毛泽东“鲁艺”校训思想的解读∕陈丹∥乐府新声.2009.2.94-100

14. 音乐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建议∕白丽荣∥乐府新声.2009.2.127-129

15. 中西古代乐教思想比较研究∕王康华,张红霞∥中国音乐学.2009.2.93-96

16. 音乐教育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张业茂∥交响.2009.2.15-19

17. 德国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理论专业设置与发展∕曾金寿∥交响.2009.2.20-25

18. 台湾高等音乐教育介评∕丁嫚莉∥人民音乐.2009.11.52-54

19. 遮蔽与去蔽:高师音乐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周晓莹∥人民音乐.2009.11.55-57

20. 由英国萨里大学音乐研究生课程引发的思考∕柳椰∥人民音乐.2009.11.72-74

21. 免费师范教育实施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对策研究∕张慧∥人民音乐.2009.12.58-60

22. 高师音乐教育“微格教学”探析∕吴云,蒋巧∥人民音乐.2009.12.64-66

23. 教学评价科学化应主义的几点问题∕张丽娜∥乐府新声.2009.3.136-138

24. 山东籍音乐学博士群文化现象之调查与思考∕刘红梅∥齐鲁艺苑.2009.5.44-54

民族器乐理论与演奏法


1. 明代箜篌的形制及其运用∕谢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93-100

2. 卧箜篌起源探微∕李娜∥天籁.2009.3.72-78

3. 太室埙、韶埙新探∕方建军∥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3.90-92

4. 奚琴、嵇琴、稽琴、二弦名实考∕罗天全∥音乐探索.2009.3.8-10

5. 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从《新婚别》《敦煌魂》看朱晓谷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王建宝∥音乐研究.2009.4.70-77

6. 世纪之交 管弦齐鸣:“新时期”民族乐队理论研究述评∕钱建明∥音乐研究.2009.4.113-127

7. 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军人物朴东生∕刘再生∥人民音乐.2009.11. 10-13

8. 回归本土 重塑理念:民族器乐研究二题∕毛云冈∥中国音乐学.2009.3.69-72

9. 古乐器錞于的音乐特性探析∕赵玲∥天籁.2009.3.86-90

10. 斫琴艺术的审美价值∕马维衡∥乐府新声.2009.3.159-160

11. 追寻唢呐:晋北鼓吹乐的平叙与深描∕张振涛∥音乐与表演.2009.3.97-104

12. 从先秦要想期看南越王墓摇响器的新生∕孔义龙,曾美英∥天籁.2009.2.86-91

13. 对闵慧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思考与认识∕胡志平∥黄钟.2009.2.164-168

14. 秦胡研制的价值与现代意义:从翟志荣编著《中国拉弦乐器—系列秦胡研制的文化理念与实践》谈起∕冯光钰∥音乐探索.2009.2.3-6

15. 刘天华与现代二胡学派的孕育和创立∕舒希∥音乐探索.2009.2.7-10

16. 二胡音乐的人文关照∕李秀清∥中国音乐学.2009.2.72-74

17. 胡琴在日本的传播∕李秀清∥人民音乐.2009.10.78-80

18. 二胡琴筒的演变及发展∕贾路红∥音乐探索.2009.3.16-18

19. 从作品表现看二胡艺术的发展∕呼延梅文∥交响.2009.2.84-86

20. 琵琶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克服∕陈湘∥黄钟.2009.3.180-183

21. 琵琶演奏专业的基础教学:琵琶演奏专业教学科研系列之二∕于春哲∥乐府新声.2009.2.160-163

22. 初探刘德海琵琶音色的把握与应用∕葛詠∥人民音乐.2009.10.60-62

23. 琵琶演奏专业的基础延伸教学:琵琶演奏专业教学科研系列之三∕于春哲∥乐府新声.2009.3. 190-194

24. 古筝右手悬腕大指摇在作品中的运用∕王运∥黄钟.2009.3.185-192

2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时期的筝乐艺术∕王英睿∥中国音乐学.2009.1.43-48

26. 古筝的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变迁∕赵鲁琴∥乐府新声.2009.2.175-177

27. 山东筝曲的“八板体”与“碰八板” ∕王珣 ∥乐府新声.2009.3.88-90

28. 探索古筝演奏中的方法问题∕杨红∥天籁.2009.2.103-108

29. 竹笛吹奏中的音准控制技术研究∕耿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116-118

30. 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彭岩∥中国音乐学.2009.2.89-92

31. 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出现时间的再思考∕徐晓霞∥天籁.2009.3.79-85

32. 神奇的打击乐器:叮咚∕杨健∥天籁.2009.3.91-93

33.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朴东生的“民乐人生”与“大民乐观” ∕乔建中∥人民音乐.2009.11. 5-9


动态与信息


“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在京举行

2009年12月11-13日,“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在北京举行。我院声乐系副主任孟小师、青年教师张芳、侯西平应邀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主要议题有:1. 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 声乐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材、教材使用中着重选择地域性、风格性强的作品;3. 如何加强对戏曲、曲艺、民歌、民间艺术的传承;4.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规划与设想。针对以上议题,大会组织了四场声乐讲座,并进行了小组讨论。论坛组委会还举办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场师生音乐会”、“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获奖选手汇报音乐会”。

本次论坛对中国民族声乐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民族声乐工作者深刻领悟到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扎根于戏曲、曲艺、民族民间传统等文化土壤,从中汲取营养服务于演唱与教学,真正意义上做到演唱技巧服务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突出个性,为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西安音乐学院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实验区获省级创新实验区项目

我院《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全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2009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白萌教授为该实验区负责人,白陆平、胡耀江、逯璐教授,赵岩、李小琪、朱静、王延松副教授为主要专职教师,刘琳、潘玫玫、程军、李桂兰副教授、王炜、刘阳、凌芷讲师为主要兼职教师。

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使各院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着力于贯彻落实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人文社科信息


中国:步入新成长阶段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0年我国将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成长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10%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6%左右;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38%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33%以下;在城乡结构中,2010年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2012年或2013年将超过50%的结构转折临界点,2015年将达到53%左右。这些指标表明,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转化。

社会结构变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随着工业化合城市化进入结构转换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仅要消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还要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

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阶段。2008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总人口13.28亿人,人均GDP 22640元,按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计算,人均GDP为3313美元左右;按国际惯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常态。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住房和汽车等大额家庭消费开始进入普及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24%左右,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构建覆盖全民体系。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的工作进展快速,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干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快速推进,到2020年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基本形成。

改革,从经济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要求各方面的体制继续进行适应这种巨大变迁的改革,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

大众化时代审美范式的转换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弥散,使当代美学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尽管与精神崇高性的失落不是绝对对立的,但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范式的转换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的题中之义。审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轻与审美现代性的人性解放之重,可以说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个难解的结。完全放弃对观念和思想的执着追求而只注重制造一种身体幻象与世俗欢乐的文化定位,也许最终会使大众文化在本雅明所担心的“审美物化”中彻底丧失了其文化自省的可能性与精神自由的宗旨,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傅守祥 文)

“诗言志”说与模仿论比较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诗和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理论,与中国最早的文学思想纲要“诗言志”互相辉映,分别成为东西方两种文学思想的源头,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从各次总结的文学经验来看,“诗言志”是抒情的表现主义文学的思想概括。“诗是模仿”,则是总结史诗、剧诗等叙事文学理论,不同于总结抒情诗经验为主的“诗言志”的文学思想。第二,从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取向来说,“诗言志”文学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的情感;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则重在人的外在的行动,他的诗论,实际上是一种外向的诗论。而“诗言志”则是内向的诗论。第三,由于两种不同的诗的取向各异,也就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艺术方法。“诗言志”以抒情为主,被称之为主观创作,模仿的文学以反映现实为主,被称之为客观的创作。主观的创作主要是以象征的情象来表现情境,即使它用外务来表现,也被描写成感情所需要的那个样子。与此不同的是,客观的创作注意的是具体的、前后相承的人的活动。它主要的特点是描绘真实的画面。它虽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巨细无遗地来描绘每一个对象,却也必须选择某一部分来代表全体。第四,由于这两种文学的重点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发挥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亚里斯多德说:人们从模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而“诗言志”的表现主义的诗则不提供知识和意义,而在于陶冶性格和情操。前者是知识的文学,后者是力量的文学。

(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王文生 文)

建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经历了一下阶段: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教育(1949-1956);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教育(1956-1966);“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教育;(1966-1978);拨乱反正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1978-199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1992-2002);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教育(2002-2009)。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成了以下8条经验: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三,坚持正面教育,大力弘扬主旋律;第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推进德育与智育等的有机统一;第五,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推进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结合;第六,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抓好队伍建设;第七,坚持抓好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第八,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推进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形成。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7期 张耀灿,曹清燕文)

视听窗口


一、华乐新韵:中国拉弦乐器--系列秦胡演奏专辑/DVDz0001

演奏:西安音乐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指挥:周煜国/

曲目:1.丝路断想——音诗(1.古道 2.大漠 3.恋歌 4.桑田);2.觅——音诗;3.曙光——板二胡与乐队(1.悲诉 2.奋争 3.曙光);4.塞下曲——音诗;5.缅——序曲;6.二泉映月;7.闹红火——管弦乐;8.献给母亲——音诗;9.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板高胡独奏; 10.江河水——板二胡独奏;11.秦风——板中胡独奏;12.秋夜——板大胡

二、 筝曲集锦 — 魏军作品专辑/CDZ0416

演奏:魏军、魏月明 等

曲目:A面:1.秦之声;2.竹韵;3.对花;4.三秦欢歌;5.婆罗门引; 6.五陵吟;7.乡音。 B面:1.我的太阳;2.樱花;3.鸽子;4.晴朗的天空;5.莫扎特小夜曲;6.遐想;7.云

三、秦风(秦派二胡大师金伟独奏专辑)/CDZ0415

曲目:1.秦风;2.秦中吟;3.渭北叙事;4.玉关情;5.秦川谣;6.迷胡调;7.秦川忆事曲;8.兰花花叙事曲

四、 中国大师级钢琴名品精选第四集 — 山泉/CDZ0392

演奏:崔世光等

曲目:1.松花江上;2.山泉;3.前奏曲两首;4.陕北民歌主题变奏;5.峡;6.想起你的时候;7.古莱莱;8.雨港素描;9.乡土节令诗选曲

五、叶小纲作品集/CDZ0342

1.八匹马 — 为十二件民族乐器与小型乐队而作;

2.西江月 — 为小型乐队与打击乐而作;

3.地平线 — 为女高音、男高音与交响乐队而作。

六、 历届『桃李杯』精品剧目集锦-大地风韵(汉族) /VCD0242

VCD1:1.花鼓舞;2.细妹子;3.一个扭秧歌的人;4.梦儿晾在绳绳上;5.小院;6.月牙五更;7.红辣椒;8.扇妞;9.沂蒙情怀;10.鼓童。

VCD2:1.喜雪;2.大兰花与小兰花;3.大拜年;4.鼓醒;5.一片绿叶;6.有喜;7.海之吻;8.大把把辫子;9.黄土黄

七、 首届中国舞蹈节 — 现代舞/VCD0404

编导:余粟力等/中央音乐

VCD1:1.《芬芳》独舞;2.《红扇》双人舞;3.《山魈》独舞;4.《也许是要飞翔》独舞;5.《出走》双人舞;6.《都市青年》独舞;7.《咱爸咱妈》双人舞

VCD2:1.《心物同形》双人舞;2.《吾爱无声》独舞;3.《红梳子》独舞;4.《180度》四人舞;5.《我要飞》独舞

八、京剧全剧《借东风》/VCD0358

演唱:裘盛戎、叶盛兰、马连良、袁世海等

九、 豫剧《花木兰》/VCD0365

主演:常香玉、汤兰香、马天德/导演;刘国权

十、 评剧《穆桂英挂帅》/VCD0371

演唱:宫静/演出:沈阳评剧院

(音像资料室刘江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