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09年第2期(总第59期)

作者:    2009年12月01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09年2期(总第59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作曲理论

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曲实践中的和声配置问题,目的是要总结一些在作曲教学当中通常向学生灌输、训练的多声部写作技法,从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多声部和声的品味能力。在当代音乐的创作中,调性设计的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传统调式调性、人工调式、12音(音级)调性、12音泛调性,等等,这些主要是由音乐实践中的风格要求所决定的。理论上的总结固然能够帮助人们的理解,然而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音响的设计上来。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积累更多的音响经验,这才是最终需要得到和解决的多声部创作能力问题。

(摘自《乐府新声》2009年第3期 姚恒璐 文)

论十二音对位

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十二音技术,如今仍是控制非调性音乐线条和织体的常用方法之一。十二音音乐中虽然也用和声型结构,但从本质上讲它是对位性的。因此,文章作者认为十二音对位是基于十二音技术的对位法,是多种音列形式同时作线性陈述而构成的非调性复调织体;十二音列及其变体形式、音程顺序以及陈述方式,是十二音对位中音高组织、声部对比、织体构成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音列形式结合的对位类型及其和声处理原则,进而探讨了十二音对位与十二音技术相关联的独特复调思维与技法。

(摘自《黄钟》2009年第4期 刘永平 文)

音乐活性构造

“音乐活性构造”的核心点在于,由“音乐的构造寓于过程之中。过程即结构,过程的状态即结构形态,过程的特征即结构范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依据音乐的时间性(历时性)与空间性(共时性)特征,将音乐在其运动状态、时间过程与音响体现、空间组合中所呈现的组织构造范式,进行节奏(时值模型)、过程(结构范式)、音高(音集运动)、音响(和音色调)、组织(活性基因)五个相对独立范畴的分析研究,以有机的、整体的、合一的、活性的视觉,从根本上把握音乐时间性与空间性二位一体的活性运动的组织构造核心奥秘。

(摘自《音乐艺术》2009年第3期 赵晓生 文)

音乐美学


蔡仲德为什么要“向西方乞灵”

—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                        

蔡仲德的“向西方乞灵”是继承了青主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乞灵”认识,并加以“人本主义”和“中国文化转型”理论的阐述与延伸,“乞灵”一词本身无须大惊小怪。蔡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青主又发展了青主,因为他们都强调了音乐的主体性,都强调了音乐的特殊性,都强调了音乐是人的精神的表述,也都强调了人的解放和音乐的解放的重要意义。蔡仲德美学思想还着重阐发了中国音乐的未来之路,必然要通过“人本主义”的洗礼,使音乐不至于沦为“礼”的附庸或政治工具,从而使音乐能自由、充分、深刻地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灵魂的语言。

(摘自《交响》2009年第2期 叶明春 文)

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美学特质,集中体现在对人文情怀的抒发和感悟。在传统民族器乐中,这种人文情怀的抒发和感悟,根据不同的心境或精神寄托,又有不同的指向。其审美或指向特定的社会情怀,或指向某种情态心境,或指向人生哀乐情感,或指向趣识乐风……这使得民族器乐的审美范畴不但包含有音乐形态构成各要素特征,以及情态、风格、趣味、意境等各类音乐表达和体验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也经常与各种人文情怀紧密相关而不可分隔。

(摘自《人民音乐》2009年第9期 修海林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民族音乐

1. 音乐传统层次论—以中、琉、日三弦演变为例∕王耀华∥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2.3-6+16

2. 论江南丝竹即兴演奏与乐人社会经历的关系∕齐琨∥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2.7-16

3. 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下)∕刘嵘∥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2.17-23

4. 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钱茸∥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2.104-112

5. 西藏流浪家族鼓铃舞乐研究(上)∕王华∥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3.39-50

6. “仪式音声民族志”文本建构:谈少说民族音乐研究的民族志书写∕周凯模

∥音乐与表演.2009.3.46-54

7. 石龙村的音乐生活:白族民间音乐调查∕杨曦帆∥音乐与表演.2009.3.73-81

8. 西藏流浪家族谱系及艺术活动个案调查∕王华∥音乐与表演.2009.3.82-88

9. 1950-1997年的畲族音乐研究综述∕蓝雪霏∥音乐与表演.2009.3.89-96

10. 新浙派琴乐生存势态微观:西湖琴社个案研究∕王姿妮,梁伟∥音乐与表演.2009.3.105-110

11. 国家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琴为个案研究∕王咏∥音乐与表演.2009.3.111-117

12.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萧梅∥黄钟.2009.2.58-73

13.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的人文解读∕杨曦帆∥黄钟.2009.2.74-79

14. “家具”的解析∕张振涛∥天籁.2009.2.1-3+26

15. 吹破平静:一个唢呐乐班的出国故事∕张振涛∥中国音乐学.2009.1.12-26

16. 碎片与重构: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红瑶岁时仪礼阐释∕吴凡∥中国音乐学.2009.1.27-42

17.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学习札记:以《金钗记》折射出的音乐信息为例∕董学民∥人民音乐.2009.8.54-56

18. “花儿”中的植物意象探析∕杜鹃∥人民音乐.2009.8.57-59

19. 2008年国内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呼延梅文∥人民音乐.2009.8.83-85

20. 对安徽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胡亮∥齐鲁艺苑.2009.4.85-89

21. 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齐易,刘东兴∥人民音乐.2009.6.48-51

22. 老爷山花儿会音乐形态研究∕盛鸿斌∥人民音乐.2009.6.52-54

23. 三星堆出土乐器及古蜀音乐形态初探∕胡东亮∥人民音乐.2009.6.60-62

24. 女乐手与女唱家:晋北采访录∕张振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43-49

25. 云南民族音乐研究与教学需要扩展更宽的视野∕朱海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50-52

26. 客家民间灯彩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江西石城灯彩戏中的应用∕黄玉英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53-55

27. 南越国宫廷乐—晚开的礼乐奇葩∕孔义龙,曾美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60-63

28. 《茉莉花》曲调应用中的差异∕冯智全∥乐府新声.2009.2.74-78

29. 浙西南菇神庙会的祭祀仪式与仪式音乐∕田中娟∥乐府新声.2009.2.79-87

30. “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曹本治∥中国音乐学.2009.2.5-34

31. 与时代同步 和国际接轨:我国民族音乐学刍议∕毛继增∥中国音乐学.2009.2.35-39

32. 织字法在民间乐种中的应用研究:以赣中南窑头打八仙仪式音乐为例∕胡晓东∥中国音乐学.2009.2.40-45

33. 花鼓灯的农耕文化视野∕李清∥中国音乐学.2009.2.46-48

34. 黑龙江民族音乐与道教音乐的渊源及流变∕张一凡∥中国音乐学.2009.2.49-53

35. 土族民间信仰及其仪式音乐研究∕苍海平∥中国音乐学.2009.2.54-58

36. 民歌中的时间叙事∕陈汝锦∥中国音乐学.2009.2.62-64

37. 发掘深层结构 阐释音乐文化:以中国传统乐曲“八板”为例∕沈恒

∥中国音乐学.2009.2.65-67+96

声乐艺术


1. 以语言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声乐的融合贯通:论周小燕先生在中西声乐相结合方面的杰出贡献∕陶立新∥音乐研究.2009.4.60-69

2.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樊祖荫∥音乐与表演.2009.3.21-26

3. 旋律“绵延性”与演唱“抒情性”的高度融合∕龚叶∥黄钟.2009.2.175-181

4. 在米尔恩斯歌剧大师班学习∕黄颢∥黄钟.2009.3.156-159

5. 论声乐演唱中的感觉与认知∕王善虎,殷岳∥黄钟.2009.3.160-163

6. 《游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组歌》演唱的艺术处理∕李歌∥黄钟.2009.3.164-169

7. 女生喉器的“安放”及其技术特征∕李兵∥黄钟.2009.3.170-173

8. “情境逻辑”: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程军

∥人民音乐.2009.8.51-53

9. 弗朗兹·卢卡索维斯基的声乐教学∕赵青∥人民音乐.2009.6.78-80

10. 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多维构建∕何艳霞,曲洪启∥音乐探索.2009.2.72-74

11. 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原则∕陈自勤∥音乐探索.2009.2.98-100

12. 由民族声乐论文的研究与总结所引发的几点思考:以2000-2009十年间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研究文本∕王燕∥乐府新声.2009.2.145-147

13. 教人至难 必尽人之材:论美声“主体”教学方法对个性化“客体”的作用与反作用∕郑路∥乐府新声.2009.2.150-153

14. 美声演唱中的两个统一∕徐龙∥乐府新声.2009.2.164-166

15. 论学堂乐歌中的合唱∕康宇丹∥中国音乐学.2009.2.97-100

16. 唯诗是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诗学背景∕陈勇∥中国音乐学.2009.2.139-141

基本乐科


1. 评析赵宋光教授提倡的三轴协变唱名法∕詹燕君∥音乐艺术.2008.2.87-92

2. 论我国五声音阶的表现性∕刘正维∥黄钟.2009.3.84-96

3. 关于“音值组合法”中的“休止符组合法”与“切分音组合法” ∕王岚∥黄钟.2009.3.193-200

4. 再谈《180调谱例集》的音乐体系问题:回扬善武《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张红梅∥天籁.2009.2.8-14+114

5. 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刘文平∥天籁.2009.2.27-34

6. 论视唱练耳专业生的教学实践∕颜锐∥乐府新声.2009.2.109-111


动态与信息


西安鼓乐“申遗”成功

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历经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近日终于“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陆平副院长应邀访问

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和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

应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的邀请,我院副院长白陆平教授于11月10日至17日前往这两所学院进行了友好访问。期间,分别与两所院校的院长就校际友好关系、学术交流以及我院交响乐团明年5月出访事宜,做了具体的磋谈、沟通与讨论,访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院3个项目获得2009年度

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经学校申请、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我院三个项目获得2009年度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2009—2010年)。三个项目是:

一、民乐系周煜国副教授为项目主持人,刘达章、樊艺凤、史雪芝、王婕为项目组成员的《基于民族器乐伴奏创新人才培养的扬琴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获省级重点项目。

二、舞蹈系李颖副教授为项目主持人,梁伟、李超、宁波为项目组成员的《应用型群众舞蹈编导特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一般项目。

三、视练教研室赵小平副教授为项目主持人,唐灵宝、李桂兰、魏翊如为项目组成员的《陕西省高校音乐专业类教学综合管理研究》获省级一般项目。

这是我院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教学成果,提升我院教育综合实力的又一有效途径。


人文社科信息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注意的主要内容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要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二要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三要提倡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当前,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追求。

(摘自《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韩振峰 文)


幸福学创立的意义和价值

诚如亚里斯多德反复强调的: “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同时,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核战争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而这一系列的危机主要根源则是由于人们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取真正的、持久的幸福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有必要创造以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幸福为研究对象的幸福学,并且确认它在以研究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种行为的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母学”地位。幸福学的这种“母学”性质与地位是有两个方面决定的。从学理层面来说,幸福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这就决定以人类各种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须以幸福的增长和保持为宗旨和目的;而从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作用的实践层面来说,只有一切社会科学以幸福学为“母学”,也就是以它为依据和指导,才不至于违背幸福的本质特征及谋求幸福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它能更好地为实现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幸福服务。由于幸福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影响、制约因素的多元化,从而要求多学科联合“攻关”,方可解决有关幸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摘自《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陈湘舸,姚月红 文)


文化传统与艺术原创

文化传统与艺术原创关系密切,具体来说:第一,文化传统本身是包含有原创性的,原创性是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只有原创性才会成为传统保留和继承下去。比如书法,书法的变异是有传统的,书法在不断的变异当中才有了传统的形成,从篆书到隶书到行书再到草书,这中间的发展规律是非常合理的,每一次变化都成原创。第二,文化传统走进现代会进一步增加现代艺术的原创意味,也就是说传统在变异或者变革当中使得现代艺术的原创意义更进一步增强。比如说杨丽萍创作的《云南映像》,打了一个牌子叫“原生态”,它不是民间舞蹈简单的组和,而是原创加以新的组合与改造,从而使得它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其原创意味很强。第三,提倡文化传统主要在于提炼文化精神,在于受到观念的启发,而不仅仅在于某些文化的元素。如果把继承文化传统只理解是一些文化元素的简单继承反而会破坏文化传统。第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需要原创去加以提升、提炼,成为新的艺术品,其中少不了对文化传统的深度理解。

(摘自《深圳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蒋述卓 文)


欲: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基本范畴

“欲”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社会,“欲”作为指向人类本能欲望这一层次的概念始终无法在美学领域获得正面价值,处于备受压迫的话语位置。到了近现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的解体及其西方文化哲学的渐入,“欲”逐渐被作为人类生存的本体并得到肯定性评价,这意味着这一概念获得了元范畴的地位,成为阐释其他人类活动的价值坐标。至此,“欲”这一曾被排斥于美学领域之外的概念开始大规模进入各类审美阐释和文艺研究的话语体系,逐渐成为核心范畴。并且,在“欲”范畴的周围还拱卫着一批次生概念,譬如“童心”、“性灵”、“性情”、“人性”、“感性”等,它们在精神实质上都与“欲”相同,肯定着人类个体的自然欲望。“欲”在美学领域中的绽放,不仅外在地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而且内在地增强了人们的审美承受力,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丰富,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更新。“欲”范畴在我国美学话语中经历了从初步确立到中期徘徊深化再到自由嬉戏的三大历史阶段。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相比,“欲”范畴在我国更具理论特征上的复杂性。它既有与西方相同的进步性特征,同时也因为我国具有浓厚伦理思想的文化传统,以及自清末以来受启蒙、救国、抗战、“文革”等一系列长时间文争武斗的影响,“欲”在美学中的生长注定有着与其不同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随着当前大众文化中欲望主题的勃兴,“欲”作为一个历史性美学范畴为审美当代文化提供了富有学理性的参照体系。

(摘自《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 张桂芳 文)

经济素养: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经济素养是指人们对经济的理解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它包括经济观念素养、经济知识素养、经济道德素养和经济能力素养四个基本的维度。经济素养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经济知识的传播和经济技能的培养,增强人们的经济意识,提升人们经济品质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经济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具备必要的经济知识,养成良好的经济品质:(1)经济意识教育,包括树立科学的金钱观、强烈的竞争意识、正确的市场意识;(2)经济知识教育,包括:高校要为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一些经济类方面的选修课,要不定期地聘请理财金融方面的专家、名家、成功人士为大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经济知识、理财类型、理财方法,介绍一些最新的金融产品及其应用,要适当为大学生安排一些勤工俭学岗位,高效管理部门可适当地对大学生提供一定范围的理财实践;(3)经济道德教育,包括诚实守信教育、自主创业教育、勤俭廉洁教育、税收法制教育。

(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5期 曹辉 文)

视听窗口


一、莫扎特咏叹调与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CD728

演唱:谢弗,C.Schafer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阿巴多,C.

二、中世纪鲁特琴歌曲集/CD729

作曲:道兰、汤马士、坎比恩、伯德、简金斯等/演唱:博尼,巴巴拉/鲁特琴演奏:海林格曼/伴奏:幻影四重奏组、英国古乐学会

三、施特劳斯歌曲集 R.Strauss four last songs/CD704

演唱:博尼,B./ 钢琴伴奏:马蒂内乌

四、歌剧《土耳其人在意大利》I1 Turco in Italia/CD688

作曲:罗西尼 Rossini,G.A.曲 /演唱:巴托利,C.佩尔塔希,M.、科比利,A.、沃尔加希,R.、康迪亚,R.、波尔韦雷利,L.、皮科利,F. /演奏:斯卡拉歌剧院乐队、合唱队/指挥:沙伊,R.

五、纳尔逊弥撒曲 . Nelson mass /CD682

作曲:海顿,F.J.Haydn /演唱:奥热,A.等/指挥:霍格武德,C. /演奏:亨德尔与海顿音乐协会乐队

六、奥涅格交响乐作品集/CD698

演奏:卡皮托利国立交响乐团/指挥:普拉松,M.

七、歌剧全剧《女人心》cosi fan tutte/VCD343

作曲:莫扎特/演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RAI 恩氏文化提供版权

八、歌剧全剧《湖上夫人》La donna del lago/VCD349

作曲:罗西尼 /演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九、歌剧全剧《阿提拉》A Ttila/VCD208

作曲:威尔第 /演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穆蒂,R.

十、歌剧全剧《福斯卡里父子》I due Foscari/VCD204

作曲:威尔第 /演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穆蒂,R.

十一、京剧经典大观《连环套》/VCD353

演唱:袁世海、吴钰璋、李光、方荣翔、张春华 等/摄制:中国艺术研究院

十二、评剧全剧《狸猫换太子》/VCD383

周海萍、李健纯等主演·━河北:河北白灵音像出版社

(音像资料室刘江萍提供)


新书推荐


近期图书馆购进一批外文版乐谱,为了便于读者借阅,音乐文化信息从本期开始,将陆续介绍。之二:

1.钢琴曲选(德文版) J657.41/K438(y)

2.钢琴作品全集 J657.41/M.91

3.12幅图画与花絮(钢琴小品,德文版) J657.41/R657(g)

4.童年情景op.15少年曲集op.68 (德文版)J657.41/S684(m)

5.钢琴曲集(德文版) J657.41/T736(m)

6.民歌钢琴曲集 J654.41/T736(o)

7.钢琴曲集(德文版) J657.41/V791(r)

8.巴赫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德文版) J657.412/R657(g)

9.巫师变奏曲(钢琴)(德文版) J657.412/S684(m)

10.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的华彩、

重要乐段及装饰乐句 J657.413/M513(z)

11.随想曲集(钢琴)(德文版) J657.414/S713(e)

12.奏鸣曲集(一)(德文版) J657.415/B144(e)

13.奏鸣曲集(二)(德文版) J657.415/B144(e)

14.奏鸣曲集(三)(德文版) J657.415/B144(e)

15.奏鸣曲集(四)(德文版) J657.415/B144(e)

16.小奏鸣曲集(德文版) J657.415/R657(g)

17.钢琴奏鸣曲集(德文版) J657.415/697(i)

18.西班牙组曲(钢琴)(德文版) J657.416/A123(b)

19.波尔卡曲集(钢琴) J657.418/S695(e)

20.伊比利亚(钢琴)(德文版) J657.419/A123(b)

21.管风琴组曲(德文版) J657.426/R657(g)

22.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 J657.617/M492(n)

23.乐队作品五首 J 657.619/S684(h)

24.钢琴四手联弹 J657.641/M513(z)

25.有条不紊的奏鸣曲(长笛或小提琴

与通奏低音,含分谱,德文版) J657.643.3/T725(c)

(以上乐谱收藏与音乐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