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09年第1期(总第58期)

作者:    2009年10月22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09年1期(总第58期)

近期音乐学论题论语摘要

探索与思考

论音色构成的多重维度

音色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人们在音色的本质、定义等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音色分析也处于一种无维度或单一维度的无序状态。有鉴于此,笔者对音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音色结构”这一概念,给音色研究引入维度概念。

(摘自《中国音乐》2009年第1期王友华 文)

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应用与效能

集合复合型理论是音级集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无调性音乐作品深层次结构进行揭示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对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实质与分析应用问题进行“教程”式释介,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的分析效能。关于集合复合型理论的分析效能可作如下的总结:这种分析理论是对无调性音乐作品音高参数深层结构的认知,它与各种音级集合关系共同完成一首具有音乐作品背景结构与中景层次的揭示。这种分析绝对不是音级集合分析或音乐分析的全部,这种分析只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路径,一些具体的规则,从某一视角对音乐作品某一维度所进行的解读。

(摘自《音乐艺术》2009年第2期王中余文)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文章通过历史叙事与问题丛生,提出21个音乐美学基本问题:1.形势与内容,2.自律与他律,3.音响与情感,4.形态与风格,5.感性与理性,这五个问题基本上是原有的,在音乐美学发展史上最最常见的关系,可以归属于传统美学范畴;6.结构与功能,7.功能与价值,8.声音与声音概念,9.情感与形式,10.有声与无声,11.感性与形式,12.作品与现象,13.感受与诠释,14.事实(Faktum)与实事(Sache),15.意向(Intention)与意义(Sinn),这十个问题是在现代音乐哲学美学理论或者思潮影响下日益凸现出来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显示出一定的时效性,可以归属于工作美学范畴;16.经验(experience)与先验(a priori)17.存在(Sein)与理式(Idee),18.时间与空间,19.语言与表述,20.艺术与美学,21.美学与哲学,这六个问题基本是哲学的,涉及到形而上学问题,可以归属于思辨哲学。

(摘自《黄钟》2009年第2期韩钟恩 文)

音乐符号学

音乐符号行为中的身体间性

音乐符号行为的发生以及意义显现不能脱离人的作为肉身的身体性的存在。没有身体,人的心灵(思想情感)无栖居之处;没有身体,美妙的歌声和琴声无从产生;没有身体的同一性和身体间性作为前提和基础,音乐音响符号不能成为人类心灵交往的共同符号,其意义也无法被人们理解。音乐符号行为是人类身心交往的一种特殊行为,而音乐符号则是人类身心交往的一种特殊印记和中介。在音乐符号行为中,“我”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种互为意指的符号关系。对于交往主体性来说,“我”的身体是在“他人”的身体显现的,他人”的身体是“我”的身体的一面镜子,是意指着“我”的身体的符号。“心灵活动”—“身体行为”—“音乐符号”之间亦是一种意指关系。因此,在音乐符号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作为音乐符号行为赖以发生和存在的身体性和身体间性,不能无视身体性和身体间性在音乐符号的创作、演奏、欣赏行为中的基础作用。

(摘自《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黄汉华 文)

宗教音乐

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

在独特的西藏佛教教理、教义系统以及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以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根据以西藏佛教寺院仪式的修供对象佛、菩萨、神灵的身份意义以及佛法修习各阶段的目的等仪式所含佛法内容构成的分类标准,可将西藏佛教寺院纷繁众多的仪式活动分成内道层(核心层)、中道层(中间层)、外道层(外围层)三部分。此外,通过对仪式音乐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仪式中体现出来的音声效应等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能够达到对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体系及其中的俱生乐(声乐)、缘起乐(器乐)、羌姆神舞音乐、乐谱等各层面音乐的佛法内涵、形态构成、文化属性、流播方式等方面的外在表相和内在规律进行理论探索以及对藏传佛教寺院音乐的根本属性和文化意义加以认识等目的。

(摘自《中央音乐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格桑曲杰 文)

国内音乐学术期刊要目辑览

音乐史

1.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音乐文物的文化属性——兼谈轪侯利氏家族与奉常、太常之关系曹贞华∥中国音乐学.2009.3.83-88

2.唐代商业场所营利性乐舞生产∕曹丽娜∥中国音乐学.2009.3.89-95

3.早期琴乐演奏的美学认知∕孙腊梅∥中国音乐学.2009.3.96-100

4.乐器上的图像和图像中的乐器∕张金石∥中国音乐学.2009.3.101-103

5.文化的嫁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历史成因新探∕李丽敏∥中国音乐学.2009.3.104-113+134

6.周淑安的历史地位∕任秀雷∥中国音乐学.2009.3.114-116

7.明珠翠羽乐话中西——读上世纪30年代《音乐周刊》廖辅叔音乐文论∕冯长春∥人民音乐.2009.8.60-63

8.“阿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樊祖荫∥人民音乐.2009.8.64-66

9.“重写音乐史”讨论中应遵守学术规范∕乔邦利∥人民音乐.2009.7.32-33

10.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杨和平∥人民音乐.2009.7.74-80

11.仰望天空 俯视大地 融入自然 神游八极——对林耀基教授的最后访谈∕刘小龙∥人民音乐.2009.7.81-84

12.新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实践∕冯长春∥人民音乐.2009.6.25-28

13.三星堆出土乐器及古蜀音乐形态初探∕胡东亮∥人民音乐.2009.6.60-62

14.陈铭志(1925-2009)音乐年谱简编(增补稿)∕戴鹏海∥音乐艺术.2009.2.6-22

15.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位佼佼者——简论贺绿汀、赵沨的领导业绩∕黄旭东∥音乐艺术.2009.2.23-32

16.南宋临安音乐发展的世俗化特点∕王菲菲∥音乐艺术.2009.2.33-39

17.新视觉下的断代音乐史研究——“唐代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暨唐乐古谱解译音乐会”综述∕洛秦∥音乐艺术.2009.2.135-145

18.音乐巨擘吴伯超生平略忆∕芮文元∥音乐与表演.2009.3.8-14+96

19.唐代坐、立部伎的起始、发展及衰落∕陈姗姗∥音乐与表演.2009.3.123-127

20.父亲和音乐∕王受之∥黄钟2009.3.130-133

21.系统就是历史——音乐结构史导论∕刘经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39-50

22.关于“文艺复兴音乐”的历史编纂∕周耀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51-56

23.中国音乐史学的多层开放研究结构与学科建设∕修海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58-63

24.《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李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64-73

25.唐代鼓吹乐研究∕曾美月∥乐府新声.2009.2.50-54

26.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曹玲玉,张碧霞∥乐府新声.2009.2.55-57

27.试论音乐史学研究中实物资料研究的意义——以潮州戏本、戏台为例∕刘爱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51-55

28.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讨论缘起∕赵宋光∥音乐研究.2009.4.5-6

29.在“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研讨会上的发言∕冯文慈∥音乐研究.2009.4.6-8

30.我对中国音乐史分期的认识∕陈其射∥音乐研究.2009.4.9-12

31.几多启示,一点困惑——有感于“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讨论∕郭树群∥音乐研究.2009.4.12-14

32.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项阳∥音乐研究.2009.4.15-18

33.音乐史分期与历史建构∕李方元∥音乐研究.2009.4.19-21

34.从亚洲音乐的历史流动看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赵维平∥音乐研究.2009.4..21-24

35.以“多线多类”音乐文化事象的研究推动音乐史分期研究的深入∕修海林∥音乐研究.2009.4.24-26

36.“火车”轰鸣“阿佤山”——对刘湲的音乐史学研究∕明言∥天津音乐学报.2009.2.79-85

音乐美学

1.创设“音乐思维学”的探证与思考∕程建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34-37

2.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雅乌塔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42-47

3.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美学追求∕钟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48-50

4.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刘玉芳∥音乐探索.2009.2.26-29

5.写什么·如何写·为谁写——当今中国作曲家思想焦点研究之一∕宋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24-31

6.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音乐学写作问题的讨论∕韩忠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32-38

7.西方音乐美学的诞生及其范式(上)∕宋祥瑞∥黄钟.2009.3.3-9

8.迈尔音乐风格理论的美学阐释∕高拂晓∥黄钟.2009.3.11-19

9.中国近代科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冯长春,冯春玲∥黄钟.2009.3.20-31

10.论电影音乐的审美认知∕王欣∥黄钟.2009.3.32-39

11.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谈《声无哀乐论》之“音心”问题∕陈景娥∥音乐艺术.2009.2.129-132

12.“音心对映”是如何可能的—在“音心对映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茅原∥音乐与表演.2009.3.128-135

13.各种艺术的融合与共同作用∕【德】拉撒路著∕金经言译∥音乐与表演.2009.3.136-140

14.当塞壬遭遇奥德修斯—论阿多诺的音乐美学∕陈全黎,张广华∥音乐与表演.2009.3.141-146

宗教音乐

1.太平天国宗教音乐的异化研究∕刘巍∥音乐研究.2009.4.49-59

2.当代道教京韵源流考:东晋南北朝产生的京韵(中)∕蒲亨强∥中国音乐2009.1.25-32

3.道教施食仪式音乐源流考∕蒲亨强∥乐府新声.2009.2.69-73

4.从《真腊风土记》看古代柬埔寨与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乐舞∕杨民康∥音乐与表演.2009.3.27-34

5.论丽江洞经音乐的特色与起源∕和力民∥音乐与表演.2009.3.35-41

6.“非‘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困境—少数民族原始宗教音乐的保护问题∕刘桂腾∥音乐与表演.2009.3.42-45

7.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音乐的音乐思想∕嘉雍群培∥音乐与表演.2009.3.65-72

动态与信息

60周年校庆学术会议信息

一、秦派二胡艺术论坛

为进一步推动秦派二胡的创作、演奏及理论研究,由我院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协办,“秦派二胡艺术论坛”暨“秦派二胡”作品展示音乐会于60周年校庆期间在我院举行。

二、陕北民歌译介全国研讨会

为在陕北民歌研究方面开拓新领域,建立新课题,创造新成果,以《陕北民歌译介》为主题,于2009年10月12日在我院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宗旨是,将优秀陕北民歌(包括红色民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推展到世界和当代各种文化活动及学校教育中。分设:“民歌译介的语言技术问题”、“民歌译介的文化误释研究”、“音乐与译词配合研究”、“民歌翻译的美学研究”、“民歌翻译学建设问题”、“具体民歌选译(各语种)”等议题。

三、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

由我院主办,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协办的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5日在我院举行。会议以“汉唐音乐文化与周边地区音乐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为主题,分设:“汉唐乐史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汉唐乐史与日韩音乐文化交流”、“汉唐乐史图像学研究”、“汉唐乐史其它专题研究”等议题。并组织汉、唐文化遗址的考察和地方古老乐种的赏析活动。

四、秦筝学术论坛

为进一步回顾与推动秦筝的创作演奏及理论研究,将于2009年10月30至11月1日在我院举办“秦筝学术论坛”暨“周延甲作品音乐会”。

钢琴系学生国际音乐大赛夺奖

第十八届美国音乐公开赛中国赛区总决赛近日在烟台落下帷幕,我院钢琴专业学生姚安晨子、马千力获得青年组一等奖,许晴获青年组二等奖。此外,姚安晨子还获得古典奏鸣曲专题组一等奖,并在所有组别的金奖决赛中夺得铜奖。除此之外,日前在东京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国际音乐比赛中,钢琴系学生江浔还荣获社会组一等奖,吴洁荣获大学组优秀奖,为我院争得荣誉。

我院重点学科建设丛书正式出版

正值我院建院6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西安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丛书”一套。这套丛书集中展示了我院近年来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第一次以丛书的方式支持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丛书涉及了民族音乐学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音乐美学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音乐表演研究等不同领域。它们分别是李石根撰著的《西安鼓乐全书》;冯亚兰辑译的《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鲁日融主编的《秦派二胡曲论》;高士杰主编的《“神”的光芒“人”的情感——西方音乐史研究文集》;罗艺峰主编的《1994-2004:谐和的同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韩兰魁主编的《无伴奏合唱陕北民歌十二首》;王宏印译编的《西北回响:汉英对照新旧陕北民歌》;李宝杰主编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程天健主编的《行乐舞鼓——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陈慧雯主编的《歌者远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周玲主编的《曼声长歌——意大利歌剧与美声唱法的实践性研究》。

人文社科信息

关切民生:走向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直接表述,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理论宝库。如果我们认真探索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马克思经历了从关心贫苦农民的生存生活到关心“人”,再到揭示人的生存生活本质的几个阶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我们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文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摘自《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葛恒云 文)

“诗言志,歌永言”传统的含义

“诗言志,歌永言”是关于古代仪式语言的命题,原指从读诵到歌唱的发生学关系。其背景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分工传统,即巫师掌祝诵、瞽蒙掌歌舞的分工。它后来发展为知识分子(代表读诵)与乐工艺人(代表歌舞)的分工。诗、赋等作家文学文体正是通过分工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亦即通过讽诵和“不歌而诵”的路线建立起来的。中古时期,随着外族文化的传入,大批同屈折语相联系的音乐流传于中土,形成歌不咏言的风尚,也造成了声诗传统和曲子传统的对立。作为声诗传统的代表,宋代出现了强大的反对“歌不永言”的思潮,也出现了苏轼等人“以诗为词”的创作风尚。这一思潮的实质,是强调文人在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决定地位,强调以夏变夷、以文化乐等汉文化的雅正传统。但它同是也说明:必须考虑到汉语的特性,从诵与歌之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古老的“诗言志,歌永言”理论。总之,“诗言志,歌永言”这一命题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意义,主要是代表了一种同汉语习惯、同文人雅士之生活趣味相联系的文化传统。

(摘自《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王小盾 文)

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包容多种媒体形式,以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表现方式如文字、图片、音响和影像等,网络都兼而有之,并能够整合资源,凸显自身优势。虽然网络诞生之初的目的是服务于科技,但它迅速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公众媒体,不仅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更衍生出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网络从多个角度拓宽了文化领域,使人类知识得到更大程度的共享,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但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印刷、电视、广播或生活中其他固有媒体产生的文化形式找寻新渠道,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在网路上的对应或延伸,而更在于其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形式。从网络文学到博客再到电子杂志的发展过程,记录着网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伴随技术发展过程的演变;也见证了话语权力在网络上被打破,继而流于缺失,最后终究回归的历程。贯穿网络发展的客文化则是从个别精英的技术到广大平民的狂欢,网络文化从个别的、先锋的转为日常的、无进入限制的。越来越多的民众称为网络民众,这必然带来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摘自《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许苗苗 文)

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德育方法论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行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修心养德的方法论思想、生活实践的方法论思想、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思想、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想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和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等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克服德育低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8期 张忠华 文)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做到“四结合”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已有二十多年,通过教育内容的充实、方法的创新、途径的拓展,法制教育的巨大成效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精辟讲授、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教育中要注重四个结合:第一,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二,法制教育与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第三,法制教育与加强道德修养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道德规范,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法律规范,可以增强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同感,提高法律意识与道德水准。第四,法制教育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法律规范”,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与从严治校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依“制度治校”,可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强化制度意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摘自《中国冶金教育》2008年第4期 周雄文,王媛清等 文)

新书推荐

近期图书馆购进一批外文版乐谱,为了便于读者借阅,音乐文化信息从本期开始,将陆续介绍。之一:

1.九首德国咏叹调 J652.41/H333(n)

2.咏叹调曲集(1)(含分谱,德文版) J652.41/M513(z )

3.永恒的福音(女高音、男高音、合唱与乐队) J652.5/J391(n)

4.吉普赛歌曲集(捷克语、德语、英语合集版) J652.51/D231(o)J

5.中音歌曲集 J652.51/M513(e)

6.高音歌曲集 J652.51/M513(z)

7.摩拉夫斯克二重唱(钢琴伴奏,捷克语、德语、英语合集J652.522/D231(o)

8.她一直注视着你(合唱与乐队,德文版) J652.533/B139(c)

9.弥撒曲(C大调,德文版) J652.533/M513(z)

10.六首奏鸣曲(双簧管与通奏低音,含分谱,德文版) J657.135/H333(n)

11.协奏曲B大调(大管与钢琴,含分谱,德文版) J657.153/M513(z)

12.大管协奏曲(与乐队) J657.153/M513(z)

13.波西米亚小提琴奏鸣曲(一)(含分谱) J657.21/G298(y)

14.波西米亚小提琴奏鸣曲(二)(含分谱) J657.21/G298(y)

15.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小提琴音乐(一)(德文版)(总、分普)J657.21/R668(h)

16.法国巴洛克时期小提琴音乐(二)(德文版)(总、分普)J657.21/S686(b)

17.12首幻想曲(小提琴无伴奏) J657.214/T725(c)

18.中提琴协奏曲D大调(德文版)(总、分普) J657.223/H348(f)

19.中提琴独奏组曲(德文版) J657.226/R657(g)

20.大提琴独奏组曲(德文版) J657.236/R657(g)

21.钢琴曲集(德文版) J657.41/H337(c)

22.钢琴曲集,Ausgewahlte Klavierwerke J657.41/H337(n)

23.抒情钢琴小品集(一)(德文版) J657.41/G323(r)

24.抒情钢琴小品集(二)(德文版) J657.41/G323(r)

25.音乐游戏(键盘乐器教科书) J628.16/L463(h)

(以上乐谱收藏于音乐资料室)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