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10期(总第150期)

作者:    2020年01月0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10期(总第150期)

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专题

我和我的祖国——新中国70年歌曲中的国家形象

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歌曲的日常化、大众化特点尤为突出。曾有人说过,这世上或许有从来没读过书的人,但没有从来没听过歌的人。在歌声里,真实地记录着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也真实地记录下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在新中国70 年的光辉岁月里,歌声一路相伴,像一部留声机,清晰地刻下新中国前进的足音和全国人民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心跳。

有两首歌曲都以“我爱你中国”为名,创作时间跨越几十年。创作于 1979 年的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在电影播出后便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这部电影拍摄于改革开放初年,讲述归国华侨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矢志不移的爱国华侨形象。歌词长短句交替,运用叠句、排比、对偶、象征等手法,形象而立体地描绘了祖国的春苗秋果、白雪碧波,深情而深刻地咏叹象征中国人文精神的青松气质、红梅品格。歌曲通过由“分”到“合”的视角,即先从海外游子的立场深情打量中国(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分),再以中华儿女同宗同祖的身份把对祖国(主客体相合)的满腔炽热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歌情绪起伏有致,急缓相宜,有一咏三叹,也有层层迭进,首句百灵鸟般的悠长高歌与尾句的青春热血的倾情咏叹遥相呼应,情感深沉而委婉,浪漫而有激情,与突显“意由境生”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书写方法不同,其“境由意造”的浪漫主义特点十分鲜明,是1980年代初期歌曲的代表作。

另一首《我爱你中国》(汪峰词曲)发行于2005 年,唱响于 2013 年的央视春晚。与前首同名歌曲中规范的作曲技法、恢弘的视野气度、唯美的山水诗画截然不同,这首歌以流行曲风,将现代人时常感到的孤独无助、彷徨迷惘、忧虑恐惧真实地表述,将由于祖国母亲的存在而内心有了依靠,身体有了温暖,心灵有了港湾的感受真切地传递出来,最终通过固定主题的不断重复以及多次移调的手段,使得“我爱你中国”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如同孩子对母亲般的依赖与爱恋的情感越积越厚,情到深处,无以言表,只有不断重复的“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我为你自豪”,最后歌者就地一跪,情感如山洪奔泻。两首《我爱你中国》饱藏同样的情怀,却展现为不同的体裁样式、相异的风格面貌,又同在央视春晚这一重要的舞台上唱响,打动无数人的心弦。从中可见,以歌唱祖国为题材的歌曲创作拥有广阔空间,流行歌曲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主旋律歌曲焕发新异的光彩。像《绿叶对根的情谊》(王健词、谷健芬曲,1986)、《大中国》(高枫词曲,1995)、《红旗飘飘》(乔方词、李杰曲,1995)等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可圈可点。或雅或俗,是以不一样的美,满

足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需要;在或俗或雅的歌声里,祖国都是人民最亲最爱的,祖国永远都是最可亲可爱的。歌曲风格虽美美相异,但情感内涵却始终如一。

(摘自《音乐生活》2019年第11期 轩小杨)

论题相关要目:

1.透过《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现象谈音乐的德育性[J]/刘雱敏//大众文艺,2019(18):159-160.

2.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音乐作品研究[J]/赵德山//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5-10.

3.《我和我的祖国》钢琴弹唱浅析[J]/商莉莉//艺术评鉴,2019(14):47-48.

4.张朝独奏钢琴曲《我的祖国》音乐创作特点与演奏技法研究[D]/刘洋.//云南师范大学,2018.

5.二胡曲《我的祖国》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奏技法浅析[D]/朱丹妮//中央音乐学院,2017.

6.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方法论述[J]/陈文佩//黄河之声,2016(20):77.

7.论钢琴作品《我的祖国》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方法[J]/吴琼//当代音乐,2015(03):74-76.

8..前进,中国!前进,我的祖国!:大型原创舞台音乐剧《国之歌》印象[J]/潘泉,攸莉,李冉//民族音乐,2013(04):16-17.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题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现代和声思维的拓展

百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史同时也是一部和声理论的演进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声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扮演了极为活跃的角色,呈现出继往开来、繁复多变的多元化态势。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和声创新现象为例,从多个视角探究现代和声思维的拓展途径,对中西和声技法与观念在创作实践中的演进与更新进行深度剖析与理性思考。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一贯倡导在和声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百年历程中既有源于西方古典、浪漫派和声理念的积淀,同时也在不断开辟和声风格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作曲家在调式和声方面的探索与发展,中国钢琴音乐逐渐形成了以五声性调式和声为核心的音高体系,“这种追求和声风格民族化的传统对七十年代后期的和声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中国钢琴音乐在和声方面前所未有的革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和声思维的现代化拓展:一方面挖掘和继承传统音乐资源,扩大五声性调式和调性的运用范畴;另一方面,以“追求和声音响的丰富性,扩展调性范围,增强和声的力度和色彩”为目的,通过对西方现代和声技法的借鉴以及和声理论方面的个性化探索,使当代作曲家获得了独特的音响审美体验。

李西安先生认为:“现代音乐吸引我们的原因在于它离我们更近。”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习惯因注入了西方现代和声的基因,由此获得了创作的新鲜血液和活力,这足以证明东西方的交流使得音乐的趋同性更强,不仅是技法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创作思维与风格观念的转变使得东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更加融合和一体化。

本文所述的和声思维拓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和声结构思维、五声性音列思维与线性思维作为创作手段变革的重要参数,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声写作技术的突出表现特征,三种思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配合,合力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在和声写作方面的演进与发展。

(摘自《中国音乐》2019年第05期 张忠平)

论题相关要目:

1.从数理预案、建构和陈述方式诠释中透视音乐的写意内涵:以高为杰当代民乐室内乐《山居》创作路径详解为例[J]/魏明//中国音乐,2019(05):132-141.

2.浓淡相间刚柔并济:李滨扬琵琶协奏曲《丹青》音色音响的构思与组织[J]/刘畅//中国音乐,2019(05):155-164.

3.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J]/聂普荣,冯存凌.//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71-78.

4.折衷的语言:艾伦·杰伊·柯尔尼斯的音乐语言特征[J]/张帅//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79-87.

5.刘李君.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之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20):10-11+19.

6.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第一幕的和声技法研究[J]/祁敏//北方音乐,2019,39(20):7-9.

7.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古典与浪漫[J]/王皓玥//北方音乐,2019,39(20):12-13.

8.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不同演奏比较分析[J].北方音乐//钟嫄//2019,39(20):16-17.

音乐史专题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告别”叙事

马勒的交响曲寓意深刻,其独特的形式总是会让人陷入纯音乐与标题音乐的漩涡。在解读作品最纯粹的音响世界,追溯马勒反对标题音乐观念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呈现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整个剖析过程中,揭示音乐文本蕴含的隐喻、挖掘音乐传达的内涵是解答谜题的关键。在他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第九交响曲》的结构中埋藏着一系列隐秘的音乐叙事,这种叙述思维摆脱了庸俗的文字,成为纯器乐叙事的典范。

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哲思,包含复杂的内涵。他的作品从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更是受到热烈追捧。深刻的写作特质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马勒的一生都在思考死亡,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作品的基调。早期作品 《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葬礼音乐类型是他孕育的雏形,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索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他的作品充满了朝圣般的情感,但并非纯宗教性质,这点与布鲁克纳音乐中的虔诚相异。比如,《第二交响曲 “复活”》中的 “上帝”只是一种理想境地的代名词; 建立于 “圣灵降临节赞美诗”之上的 《第八交响曲》也是以宗教为依托,但最终的出口是世俗精神———对人生意义的思索。马勒的十部交响曲各具特色,其内涵随着作曲家思想的不断变化而愈加深刻。

对死亡的思索和与人世告别是《第九交响曲》的叙事主题。这与作者的经历、想象相关。马勒通过音乐———一种区别于外在说明的形式———表达了在生命尽头的思考。这种表述方式其实已经萦绕了他多年。在创作 《第二交响曲》时,他的 “标题观”便已经确立。1901 年 12 月 18 日,他在德累斯顿写给阿尔玛的信中指出, 《第二交响曲》的节目单是 “写给一个肤浅的、头脑简单的人读的,那里面涉及的仅仅是这部作品中最为外部的、完全表面化的东西”。他认为,即使是 “启示录”也是最多揭示小部分真理,“直到最后,作品本身和它的创作者为一般认知所曲解。”马勒的交响曲放弃了风靡一时的标题音乐形式,试图在纯音乐的叙事中达到文学无法企及的生命力。

马勒对标题的观念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致的——“更多地表现感情,胜过表现图画。”他在谈到 《第二交响曲》的诞生时写道: “在孕育这部作品时,我从未想到这一个过程的细节,我关心的是一个过程的感情。”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并升华,他用纯音乐叙述了一个隐秘的“告别”故事。纯音乐写作在摒弃说明文字的同时提升了自身魅力,更加引人深思。在对马勒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中,对音乐文本的分析应首当其冲,这符合他拒绝标题的初衷。用音符来说话,是马勒延续贝多芬、瓦格纳作曲理念的精华,《第九交响曲》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曲是一个设密的过程,分析是一个解密的过程。作曲家的音乐符号形成了密码,等待后人去破解。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3期张晨)

论题相关要目

1.抗战期间的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J]/汤斯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24-136.

2.弭灾·罢乐·行荒礼:释吴元年“罢女乐”[J]/尹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37-145.

3.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J]/李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63-70.

4.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J]/原媛//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54-62.

5.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J]/于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3):31-41.

6.张若谷《申报》交响乐演出报道研究(1925—1928)[J]/孙黄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3):42-53.

7.论唐朝“青州石末”鼓[J]/史佳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3):71-79.

8.先秦古琴弦数考[J]/张艳辉,曾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3):65-70.

馆藏推荐

内容简介:

图左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收入习近平同志向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名单等。2017年10月第一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中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不少“关键词”,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给予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的回答,在理论上拓展了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了新部署。

图右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