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9期(总第149期)

作者:    2020年01月0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9期(总第149期)

电子音乐专题

电子音乐创作技法初探——以作品《Cadenza》为例

从人类文化发展之初到现在,艺术与科技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艺术的技术层面的创新,而艺术也为科学技术赋予了灵魂。电子音乐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几十年里,以全新的语言和自由的形式,开启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音乐空间。

1948年,法国人皮埃尔•舍菲尔在巴黎创作的《地铁练习曲》标

志着电子音乐的诞生,开启了具体音乐的时代。在一批批优秀作曲家的贡献下,法国迎来了具体音乐的发展高峰。早期的电子音乐探索因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影响了法国、德国,以及后来的欧洲,再到整个地球。这期间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声学音乐、计算机音乐等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术也从“模拟”走到了“数字”,相继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应用音乐方面,流行电子音乐更是发展 迅速,这标志着学术电子音乐经过大众文化的稀释快速的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电子音乐也越来越多样化。

经过几十年的成长,电子音乐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但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子音乐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创作方面,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是1984年9月24日,我国第一场探索性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演出者有作曲系的谭盾、陈怡、朱世瑞和当时在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的周龙。在建设方面,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建立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中心等等。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Cadenza》这首作品的阐述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的声音属性的搭配、实时控制、效果处理,还是到美学层面的意图阐释、音响诠译,亦或再到作者作曲思维的逻辑严谨、思维细腻,都使得这首作品背后的寓意不言而喻,鲜明的音响展示使得全曲印象栩栩如生、直矗眼前,令人激动不已,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学术探索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启示,值得深思。技术手段应用的逐渐丰富到技术流程的渐逐复杂,再到电子音乐创作手法与传统音乐作曲技术越发紧密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电子音乐雏形时期的稳步发展以及良好的态势。通过以上方面的归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即声音材料的逐渐丰富化,无论是舍费尔先生与时俱进的发展与突破,还是科技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现代电子音乐都以其无法阻挡的势头、无法替代的音乐空间以特殊的艺术形式赫然跃入了音乐的历史舞台,它的存在和发展或许也是21世纪的艺术舞台中最翘首以待的未来发展之一。

(摘自《黄河之声》2019年第20期 陈如文)

论题相关要目:

1.简析电子音乐技术在民族音乐制作上的研究[J/OL]/禹自颛//黄河之声,2019(20):5:8[2019-11-25].

2.浅析交互式电子音乐中的即兴演奏[J]/李翯//北方音乐,2019,39(20):249-250.

3.现代电子音乐中民族乐器创作的新思路[J]/于智博,董宸//艺术评鉴,2019(19):12-13.

4.民族器乐在电子音乐中的应用:以二胡为例[J]/高慧//黄河之声,2019(16):4-5:7.

5.浅析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J]/王晓娟,彭维松//黄河之声,2019(16):78.

6.一部中国电子音乐的微观史[J]/丁旭东,张小夫//人民音乐,2019(10):8-13.

7.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J]/章崇彬//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117-125.

8.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J]/蔡建纯,陈迅//北方音乐,2019,39(18):9-10.

民族音乐专题

论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

调式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组织的结构形式,受民族、地区、语言、风俗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调式。每一种调式因其音律、音阶结构、音级间的关系等差异而独具特色,这种独特的音组织关系形成一种稳定化的、系统化的表达,成为某种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基本风格。中国五声调式具有三分损益律的律制基础、“奉五声”的音阶基础、天然性的音级关系、温和性的音程结构和辩证性的功能与色彩音等形态特征,这些形态通过稳定的、系统化的表达而形成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独具特色的中国五声调式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根基和灵魂,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据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骨笛测定,中国音乐约有八至九千年可考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人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运用中国人固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建立在中国固有的乐学理论基础之上,形成自成体系的音乐形态特征。在音乐形态的诸要素中,“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的基本特征。因而,五声调式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基和灵魂。虽然五声调式在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也有广泛使用,但中国五声调式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风格逻辑。研究中国五声调式本体的风格逻辑,不仅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更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本文拟在音乐理论层面,从音乐本体的形态特征方面探究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为进一步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探讨。

调式是音乐纵横结构的基础,虽然理论上研究调式的风格逻辑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探索某一调式体系的总的规律,抽取正确的概念,寻找恰当的名称,建立理论的系统,指出它本身发展的逻辑,才能说明实际和指导实践。”通过研究某一调式构成的音律、音级间的关系、稳定程度、色彩特性和旋法规律等,对于探究调式的风格逻辑和由此建构的音乐风格具有基础性意义。诚然,理论层面“静态”的概括也只能窥探调式内在的基本风格,而以旋律、和声等“活”的形态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其调式“动态”的风格之美。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复杂多样,各具特色的调式也表现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其风格特征。本文理论性的探究中国五声调式的风格逻辑也是为具体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研究提供基础。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旋律、和声等方面的风格逻辑才能更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其调式的“神韵”,从而更好的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摘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 豆军红)

论题相关要目:

1.十二音序列中的五声性研究——以民族五声性音调《涉江采芙蓉》为例[J]/武茜//黄河之声,2019(20):9.2.浅谈中国五声调式钢琴技术练习[J]/李莹//大众文艺,2019(20):147-148.

3.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风格研究[J]/姜之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40-150:5.

4.浅析中国民族器乐曲的钢琴伴奏编配:以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为例[J]/郑莹,刘雪颖//戏剧之家,2019(28):35:37.

5.中国五声性钢琴变奏曲中的主题分析[J]/姜榕//北方音乐,2019,39(14):46+50.

6.赵元任《新诗歌集》和声研究[J]/肖桂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64-73.

7.罗忠镕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学分析[D]/刘明.//中央音乐学院,2019.

8.关于主音、宫音与调门之间的关系问题[J]/汪洋//大众文艺,2019(12):124-126.

书评、乐评专题

九本书的管窥之见

——中国大陆1930-1949年音乐理论著述出版掠影

上世纪初、中期, 音乐理论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音乐本体理 论引进学习基本上是由翻译或编译解决。限于当时中国音乐教育 底子薄弱,专业音乐教育初建的实际情况,真正由音乐理论家撰写的著作寥寥无几,而以西方音乐理论家的著述翻译、编著为主要的出版流通形式。本文将音乐理论著作分为两类:国内学者独立的音乐理论著述(1930—1940 年)和以译著为主的启蒙时代(1929—1949 年)。很多富有坚强自学精神的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在学习的初期,就是靠着这些理论著作逐渐成长起来的。

音乐理论(music theory),在此主要指的是作曲技术理论部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音乐理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初期,音乐本体理论引进学习的基本情况。限于当时中国音乐教育底子薄弱,专业音乐教育 初建的实际情况,真正由音乐理论家撰写的著作寥寥无几,而以西方音乐理论家的著述翻译、编著为主要的出版流通形式。在钱仁平老师以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为根据所撰写的《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一书中,所罗列的音乐理论出版物,从怎样读谱到和声对位学的书籍,大大小小有六七十种之多,却多数保留在孤本状态上,甚至在别处根本找不到。因而,也就谈不上对于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界的影响力。限于当前在各类图书馆能够找到的当时图书资料的限制,笔者也只能根据这些有限的历史掠影,谈谈个人的学习心得和留有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世的这些音乐理论著作,直接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低调而高雅”的贡献:

1. 为建立健全中国专业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教育体系,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

2. 音乐本体理论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直接为专业音乐教育所形成的“创作—表演—评论”良性循环体系做出了实质性的积淀工作;

3. 理论是实践的基本条件,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实践;音乐中各专业领域的不断实践又带动了音乐理论朝纵深发展,这是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不断升华的基础。

这种“隐性贡献”在当今社会更应当在音乐界备受关注,它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有一种民族担当叫做“隐忍的积淀”,有一种社会学术奉献叫做“无声的惊雷”。音乐理论先贤们的潜心教学研 究和音乐心智的普及光大,换来了我国音乐界今天能够与世界接轨的骄人成就,我们领略到“隐性贡献”的魅力和积淀的力量,它比舞台上的鲜花、镜框中的奖牌更加令人敬佩和赞扬。

(摘自《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3期 姚恒璐)

论题相关要目

1.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开拓者的足迹:写在《和平进行曲》问世105年之际[J]/孙娟//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97-104.

2.音乐人类学观照下“中国声乐学派”相关问题辩议[J]/文飞//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105-109.

3.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J]/胡蘅鸾//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3):110-116.

4.独爱乐不如众爱乐:评孙国忠《向交响乐传统致敬》[J]/曾林艳//北方音乐,2019,39(17):19-20.

5.兴于无端忠于华年:李皖《锦瑟无端》何以可待[J]/纪佳//音乐探索,2019(03):63-70.

6.音乐史学视域下的“文”与“乐”:评解玉峰《诗词曲与音乐十讲》[J]/徐嘉抚//音乐探索,2019(03):80-87.

7.2010-2017《音乐周报》“争鸣类”音乐批评文论研究[D]/陈晶//天津音乐学院,2019.

8.人文品格 批评本色——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的学术特色与时代价值[J]/易德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7-152.

“中国好书”系列丛书推荐

本期推荐:《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作者:初雯雯/文王昱珩/画

初雯雯不到7岁的时候,她爹塞了台数码相机给她,说是不久之后有大事,会用得上。那会儿,他们住在新疆恰库尔图,初雯雯每天看着她爹和同事在戈壁滩上来回跑,她自己呢,也跑来跑去,举着相机拍云、拍草、拍水。有一天,父亲带着雯雯来到了野马围栏前。原来,前两天说的“大事”就是普氏野马的野放试验。

普氏野马是地球上唯一幸存的马的野生亚种,它比家马多了一对染色体,珍贵性不必多说。最开始,这群草原精灵被俄罗斯探险家发现。接着,消息传到欧洲,很多人跑过来抓捕普氏野马,带回去关进动物园。渐渐,普氏野马成了濒危物种。初雯雯他们野放的27匹普氏野马,都是从国外运来的。时隔多年,它们终于回到了祖先的栖息地。人们为这些马儿建了一个家——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近两万平方千米,供这些马活动。保护区里不只有野马,还有其他许多物种,普氏野马是伞护种。这是一个专业术语,大意是保护了野马,也就保护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能让更多的濒危物种存活下来。当年那么小的初雯雯,并不是很清楚普氏野马放归的重大意义。她也不知道,马儿们的野放之路其实是非常崎岖坎坷的。以后的生命里,她渐渐懂得了这些,也更爱奔腾的马儿,更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冬天,除了初雯雯,所有人都变得很焦急,因为他们找不到马儿的踪影了。野马放出去的时候正值盛夏,水草丰茂,可到了冬天,大雪冰封万里,这些头一回自己过冬的野马,能挺过去吗?终于,他们在一群野驴中间发现了这些马儿。这些宝贝马还挺机灵,竟然会跟着野驴迁徙到避风地。它们太珍贵了,不能出一点儿岔子,大家不放心,又千方百计把它们诱拐回了围栏。谁知道,第二天一早,围栏又空了,一匹马都不剩!

所有人又开始着急忙慌地找马。结果,在远处的山头上,看见了一匹大公马,不是普氏野马,而是家马。原来,是这家伙拐跑了野马群。这事儿,在普氏野马的野放之路上只算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它们漫长的适应过程里,还发生了许多或欢喜、或悲伤的故事。比如小马古丽的诞生和死亡。

初雯雯去海南的时候,被一种“哥特风”十足的小鸟迷住了。

它们有红色的眼眸、纯黑的身体、深褐色的翅膀,胸前却隐隐闪着蓝紫色的金属光泽,拖着像贵妇裙摆似的黑尾巴。初雯雯当即决定,一定要拍下它们曼妙的身姿!然而,她在海南呆了近一个月,每天都带着相机出去,却总是和这种名叫褐翅鸦鹃的鸟儿完美错过。每次她看到这些鸟,正要举起镜头,它们就跑没了影。后来,她才知道,这些小鸟那么怕人,是有原因的。

当地人把这种鸟叫“毛鸡”,有谣言说,用毛鸡泡酒对孕妇好,当地人就开始大量猎捕这种鸟。初雯雯当即求证了一位老专家。老专家听她说完后,声音都高了八个度,骂骂咧咧地说,净瞎扯!这种酒根本没有什么保孕安胎的作用,还整只泡在酒里,不怕寄生虫吗!是啊,现在科技、医学那么发达了,研发的药物那么多,为什么好多野生动物还会惨遭人类毒手呢?

这本《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有两位作者,一位是初雯雯,她有大量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和照片,一位是王昱珩,用画笔再现野生动物的世界。

我想邀请您亲自打开这本书,看着两位作者能不能把你带到野生动物面前,感受自然!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