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8期(总第148期)

作者:    2020年01月0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8期(总第148期)

音乐学专题

社会与人生的悲歌——施尼特凯《第四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学分析

施尼特凯创作于1989年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是一部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悲剧性的作品。作品中集中运用了核心音程结构贯穿、微型复调手法、等音、等音程蠕动、"音块"技术、微起伏的音响流等现代作曲技法,构建出多彩的音响与深刻的精神内涵。作品中的悲剧性基调则是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与本人事业上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 - 施尼特凯(Alfred Garriyevich Schnittke,1938-1998)是俄罗斯当代伟大的作曲家,被誉为俄罗斯当代音乐三杰之一。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苏联时期渡过的,经历了二战以后的斯大林时代,直至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他的命运和苏联不少优秀作曲家一样,在事业上经历了遭受迫害、恐吓、受到人身限制,到获得成功,直至赢得世界声誉。他用心灵体验人生,以不屈的意志进行音乐创作,孜孜以求对社会与人生、艺术与命运进行深刻的思索与探求,正如《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施尼特凯条目”中所写 :“他能在音乐中描写当代人的道德与精神之间的挣扎,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真是难以置信。”《第四弦乐四重奏》(以下简称《四重奏》)是施尼特凯众多著名作品中的一首,属作曲家中晚期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头到尾充满了灵与肉的搏击,具有强烈的悲剧性,手法精炼,内涵深刻,具有一定的交响性和较强的可听性,且演奏时间长达(约)36 分钟,在室内乐体裁中,确属一部宏篇大章。

当创作《四重奏》时,施尼特凯已赴汉堡任教,或者说他终于彻底摆脱了那个备受压抑、限制的生存环境,可以自由呼吸、自由生活时,这种痛定思痛的彻心的悲剧感,就会全部倾泻在这部作品之中,因而,写下了这部社会与人生的悲歌。施尼特凯有倔强的性格,他曾逆风而上,于1963 年创作出他的第一部十二音作品 ;他曾不顾当局的限制和作品家协会主席的反对,创作出一系列他认为应该写的作品 ;他曾拒绝接受政府颁发的象征着荣誉和恩宠的“列宁奖金”,这一切,掀起了“四重奏”中矛盾冲突激起的层层波浪 ;而他亲历的社会矛盾,人间悲剧、无助人生、无望的前途,却构筑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性基调与凄惨的结局 ;作曲家对社会与人生、艺术与命运痛苦的思索和无解,导致他对宗教的认同和对灵魂解脱的追求。作品中在百般矛盾之后,宗教性音乐的出现,应当是作曲家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宿——尽管依然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依然摆脱不了悲剧性的、痛苦的结局。就此,我们大致了解了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大致探测出了作品中悲剧性、戏剧性的渊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另一番道理,无论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无论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其表现内容和精神内涵都离不开作曲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同时,也使我们知道,只有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更深入地解读和阐释音乐作品。

(摘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年第03期朱敬修文)

论题相关要目:

1.王充《论衡》中的乐论思想研究/王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3):23-27;7.

2.论《风雅十二诗谱》并非古乐谱/刘义,孔庆茂//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3):28-32.

3.“双位双义”之“丿”:白石谱“掣”“拽”研究/赵玉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38-42;8;69.

4.古代海上“中国声音”:妈祖海祭鼓吹音乐探究/杨旻蔚,马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43-51;8.

5.“三色”析李艳妃的“打”与“跪”:展示京剧皮黄腔的表现性/刘正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52-58;8.

6.鲍曼对跨文化动力与音乐行为中的文化多样性的研究/麻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59-66;8.

7.中原支脉音乐的音调谱系初探/马志飞//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67-76.

8.板与歌娘拍新调:宋代拍、板之辨歧/文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2):77-81.

音乐表演专题

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融性看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走向

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我国声乐艺术也应理性正视当前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时代性改变。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多元化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和相互创新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对我国声乐艺术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借鉴与思索。文章在对美声唱法予以溯源的同时,并民族唱法进行追根,从呼吸的运用、共鸣腔体的运用、声音的位置以及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演唱的风格特征、风格把握等层面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融性予以剖析,进而立足“中西结合”的走向和多元化走向具体探究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走向,以期能够更为深入的认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探索出两者之间的共融性,并为我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格和体系,从表面而言,二者相互独立,但就文化融合的角度而言,两者之间一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民族唱法是基于本民族传统民间唱法的演唱方式,如我国戏曲唱法、曲艺艺术演唱方法等,在发展过程中已吸收部分美声唱法元素,在美声唱法中汲取经验,实现中西文化结合,实现声乐艺术发展的目的,积累了丰富的探索经验,总结出美声唱法的科学声乐法。进入21 世纪后,民族唱法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优点,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在高音区发声等方面作出尝试,解决民族唱法中的部分演唱难题,实现民族唱法的新突破。民族唱法在吸收美声唱法发声法、共鸣法的过程中,充分关注腔体混合立体共鸣等,进一步发挥声音色彩,在音域宽、音色融合的同时,形成富有主位置、深呼吸的民族新唱法,具有咬字吐字清晰、声音明亮、全腔体感通常、风格浓郁、声音兼有功能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在民族唱法训练过程中,也可以吸收美声唱法训练模式的精髓,提升民族唱法的艺术效果,不少歌唱家通过研究美声唱法特征,丰富自身的演唱方式,使得传统民族唱法在发声方法更为科学,歌唱效果更为出色。随着多元文化语境的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我国声乐艺术也应理性正视当前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充分正视和提升自身的价值意义,民族声乐艺术是全球声乐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具备我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改革,嵌入创新和回归,使得民族声乐能够回归自然,更负时代精神,更具乡土情怀。在国际化不断明显的文化环境中,民族声乐应全方位提升竞争力,抵抗多元化文化冲击,将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保持历史文化、人文风俗魅力。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历史底蕴积淀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民族声乐属于多元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索时代立足点和社会发言权,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关注民族唱法的共性和个性融合,积极学习和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等。

(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9年第3期朱琳,杨岩.)

论题相关要目:

1.姿态的阐释:西方音乐表演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意义/高拂晓//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23-137.

2.德奥艺术歌曲歌唱语言要素探究:以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中》中《憩息》为例/王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7-125.

3.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研究/陈智//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21-125.

4.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夏寒//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26-131.

5.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王丛//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52-158.

6.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刘英楠//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59-168.

7.弓法修订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以黄汛舫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剑》为例/张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33-139.

舞蹈专题

论舞蹈赏析课在舞蹈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以优美的肢体动作、丰厚的文化感染力,在文化建设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鉴赏也是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舞蹈专业教育,重视舞蹈鉴赏,是做好舞蹈专业教育的前提、基础,能提升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舞蹈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舞蹈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舞蹈赏析课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欣赏和鉴赏也是一种艺术。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指出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提升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影响深远。舞蹈欣赏课,主要是人们观看舞蹈时的精神活动通过对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体现社会生活,表达其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升对美的认识。

要了解舞蹈赏析的作用,先要清楚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赏析。舞蹈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肢体语言,对特殊的艺术情感进行表达,展示出舞蹈的艺术,呈现出美感。舞蹈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与美术和音乐等单一的视觉或听觉的表达艺术不同,给受众带来的是视听结合的享受。

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中,舞蹈赏析课的开设,对舞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舞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对舞蹈欣赏课教学的认识,重视舞蹈赏析课的作用,选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充实舞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在优秀的舞蹈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身的舞蹈创作中。

(摘自《当代音乐》2019年第08期 林碧映)

论题相关要目

1.江西采茶戏旦角舞蹈特点研究/王孟//当代音乐,2019(08):145-147.

2.形变·意变·神变:天津传统舞蹈寺各庄竹马会调查报告/剧若诗//当代音乐,2019(09):136-139.

3.口述史视野下的山东淄博磁村花鼓舞蹈传承研究/张迪//当代音乐,2019(09):140-142.

4.敦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付泓//北方音乐,2019,39(18):1-2.

5.广西毛南族傩舞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分析/李妮娜//北方音乐,2019,39(18):3-4.

6.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孙姗//北方音乐,2019,39(18):242;245.

7.简析形体芭蕾舞在中小学开设价值/陈静雅//北方音乐,2019,39(18):246;250.

8.论地域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刘艺欣//北方音乐,2019,39(18):230-231.

“中国好书”系列丛书推荐

本期推荐:《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

作者:[中] 张冰 范丽娜

作为古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就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天天要打交道的。正是有这种庞大的群众基础,书法的艺术功能才慢慢独立出来,成为收藏和交易的对象。

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文人雅客是怎样进行书法收藏与交易的呢?书法收藏交易史上发生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张冰和范丽娜的《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用丰富的史料文献为我们进行了有意思的解答。

最晚在西汉后期,中国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鉴赏和收藏行为。到东晋,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鉴赏收藏行为开始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门阀贵族与士族,这一阶层的影响力十分强大,有时皇帝要办事也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

为拉拢这一群体,以皇帝为代表的官方,也开始系统地对书法作品进行专门鉴别、整理、收集。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皇帝收藏书法作品都出于政治或团结下属的目的。很多时候,皇帝收藏书法作品既有官方目的,也有私人目的。

从私人角度来说,历史上很多皇帝的艺术鉴赏品味还是相当不错的,像汉灵帝刘宏、梁元帝萧绎、宋徽宗赵佶,都属于错投到皇帝胎的文艺人士,对精神与审美层面上的东西有强烈的追求。他们刚好在皇帝的位置上,有能力搜尽天下至宝,在闲暇之余细细欣赏,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儿。

一般来说,皇家官方收藏可以直接给官做,给科举考试资格,其他阶层很难有这样的便利。而权贵阶层呢,积累下来的藏品来源比较复杂,除了重金购买外,也有历代皇帝的赏赐,还有一部分是雅赂甚至是对内府的盗藏,或是对民间藏品巧取豪夺。

文人雅客们的收藏和交易行为,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宋代的米芾,既是书法家,也是收藏家,米芾不仅精于鉴赏,对自己收藏的作品还有一套严格的认证体系。

这样看来,收藏和交易行为是五花八门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们可谓是煞费苦心。那么问题来了,要是遇到一件非常喜欢、却不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还不想直接谈钱,怎么办呢?

北宋神宗的附马王诜用“借”这一办法,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米芾就非常生动地记录了多次王诜的这种无赖举动,苏轼创作的一幅墨竹,被他“借去不归”,米芾自己收藏的作品,也被“借去不归”。而这种“借去不归”在收藏史上并不是个别现象,可见古人对书法收藏确实爱得深沉。

今天鉴赏书法,我们可以去艺术品交易所,去博物馆,那古人会去哪儿呢?官方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仁宗、神宗、高宗期间的“曝书会”。每年5月初到8月,把收藏的书法字画拿出来展览一次。展出地点一般在内府秘阁,历代名家书法精品、古器、字画分门别类,放在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方桌上,由内府的人在一边看着,防备大臣失手弄坏或顺手牵羊。看展当然很愉快,但也是个挺累人的活儿,所以皇帝也考虑得十分周到,好吃好喝给大家伺候着。

今天,大部分人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用到书法,但通过这本书,可以对过去的书法鉴赏收藏交易做一个整体了解,体会到古今文化的变化与联系。

历朝历代的书法作品,从这个人手里又传到那个人的手里,可不就像流动的博物馆吗?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