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7期(总第147期)

作者:    2020年01月08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7期(总第147期)

音乐史专题

总体性、连续性还是偶然性、间断性?——对文艺复兴音乐中两个问题的历史哲学分析

文艺复兴盛期的15世纪,意大利在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策源地和引领者,但在音乐领域却并非引领者,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形成某种明显错位,何以如此?16 世纪,半音主义在意大利成为一种风尚,但却只是昙花一现,这一现象同样令人困惑。作者认为,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观察,既要承认历史的总体性和连续性,也要增加对间断性、偶然性的关注,如此,才能捕捉真实的历史,才能获得历史的意义,进而才能反思历史。

关于文艺复兴音乐,国内已有一些较为深入的专题性研究成果,如姚红卫的博士学位论文《论16 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及主要风格流变》(上海音乐学院,2013)、张泽亮的硕士学位论文《杰苏阿尔多牧歌风格的嬗变》(上海师范大学,2014)、王斌的硕士学位论文《邓斯泰布尔的“新音乐”——审思西方音乐史中的英国音乐现象》(西安音乐学院,2014)等,这些文献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体裁或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及风格特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当然,学术研究存在多种观察角度和多种思考方式,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提问,比如:15 世纪是文艺复兴的盛期,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但 15 世纪的意大利却没有出现重要的作曲家和作品,何以如此?16世纪到 17世纪初意大利兴起了以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为代表的“半音主义”,但最终却昙花一现,并未在随后的音乐历史上接续发展下去,这又是为什么?目前罕有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的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曾经跟一个朋友聊起过,他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在于 15 世纪意大利的战乱和分裂。但如按此理解,为什么 15 世纪意大利在绘画、建筑及文学上又是名副其实的引领者呢?在我看来,一般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已经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从欧洲南北不同的文化心理、形式意志,以及音乐区别于绘画、建筑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和音乐自身独特的演化路径才能够予以回答。第二个问题恐怕同样需要基于西方和声演化的基本方向和轨迹加以思考。

总之,承认历史具有总体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充满各种间断和偶然,增加对间断性和偶然性的关注,这是福柯的理想,也应该是学界观察西方音乐的着眼点。总体性和连续性是基石,寻找间断性是一种意识和眼光,由此大概才能捕捉真实的历史,获得历史的意义,进而才能更有效地反思历史。

(摘自《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何宽钊)

论题相关要目:

1.周钟综述/潘建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50-67.

2.《台湾音乐史初稿》的历史语境/田可文.许常惠//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68-77.

3.舒伯特《“鳟鱼”A大调五重奏》新解——隐喻与结构再思考/钱滢舟//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89-98.

4.辽、金、元宫廷用乐制度之关联——基于对《金史·乐志》《辽史·乐志》与《元史·礼乐志》的解读/潘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89-102.

5.约瑟夫·马克斯及其声乐室内乐《四首歌曲》/聂普荣,冯存凌//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03-109.

梁武帝乐律学成果评析/刘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3-10.

7.18世纪欧洲的中国乐器及乐器演奏家/兹德拉夫科·布拉兹科维奇,方雪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27.

8.从终止式的角度看调式向调性的演进——以邓斯泰布尔的经文歌创作为例/宋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90-1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题

巴托克“夜的音乐”及其简约变奏

夜的音乐”是巴托克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它不仅是巴托克音乐创作题材内容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其音乐作品语言技法的突出标识之一,还是巴托克用以制衡所谓“野蛮风格”的有效手段之一。巴托克喜爱“夜”的景象、印象、意象,如同他喜爱匈牙利民歌,不仅构成巴托克音乐创作的内容之基或灵感之源,还成为他坎坷人生和迷茫内心的艺术写照。文章试图探讨巴托克“夜的音乐”之创作成因、生发过程、意境意象、风格特点及手法特征,关注“夜的音乐”及其“静态的”音乐属性,以及它以“动态的”细微变奏而成“简约变奏曲式”的情况,为中国新音乐创作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夜的音乐”(The night’s music),又作“夜间音乐”(Night Music)或者“夜乐风格”(Night-Music Style),是一组特定作曲技术名词或专属音乐风格概念。其原本却是巴托克 1926 年钢琴组曲《户外》(Out of Doors)第四乐章的标题——《夜的音乐》(The night’s music)。巴托克虽然创造了“夜的音乐”并其概念,

却无多的解释。究竟什么是“夜的音乐”?或许可以意会,却难具体定义。但须首先强调的是:巴托克创作的这种“夜的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等人为钢琴独奏而作的那种主观抒情性“夜曲”毫无关系!从体裁形式上看,“夜的音乐”大多存在于交响奏鸣套曲作品的慢乐章;从音响效果上看,“夜的音乐”能给人以空旷、宁谧、神奇、怪异、孤独、虚幻、沉重、压抑之类的感觉;从音乐语言上看,“夜的音乐”多用不协和音响(特别是排列密集的和弦“音块”)、非周期节奏、非声乐化进行、非常规织体、非方正句法;从配器手法上看,“夜的音乐”会使用极端的音区音域,奇异的音色音响,特殊的发音发声方法,从写作意图上看,“夜的音乐”渲染神秘气氛,模拟神奇声响,旨在为描述“夜”所特有的意境意象,提供“孤独”或“大自然式的”背景。

巴托克“夜的音乐”,是他音乐创作中独树一帜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音乐风格现象。巴托克之所以会持久、广阔、深入、痴迷地表达夜的景象、夜的印象或夜的意象,主要源于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和印象主义音乐之色彩手法对他的启迪,同时源于多瑙河流域旖旎风光和匈牙利平原自然景色对他的润养,特别源于两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和平破坏、家园破败及希望破灭对他的刺伤、触痛和警醒!这使得“夜的音乐”像一条“暗黑的轴线”,贯通了巴托克音乐创作的主要过程。总体上说,“夜的音乐”属于“标题音乐”,也属于巴托克标题音乐类型中的“户外音乐”。这种音乐的创作依靠作曲家广阔的田野采风、深入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捕捉,而不是主观臆想或闭门造车。“夜的音乐”也属“静态音乐”,故必须气定神闲、吐纳圆通、素材精炼、手法节俭、抑粗扬细、张弛有度,而非恣意抒发而纵情宣泄。在巴托克“夜的音乐”中,有“拟声拟色”的描绘模仿,有“纹丝不动”的凝固音响,有“天人合一”的意境意味,也有“细微若无”的简约变奏;巴托克“夜的音乐”中,写了嫩芽破土、花苞绽放那种细微声效;写了清风飒飒、幽簧簌簌、凝露滴滴、阴虫切切那种夜间的声响,也写了压抑苦难、悲情愤懑、希冀求索、坚毅前行的主观心理。巴托克“夜的音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美好的音响世界、听觉盛宴和心灵天堂。也展示了一条可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可法路径!

(摘自《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彭志敏文)

论题相关要目

1.超越调性:申克分析理论的发展与延伸——写在萨尔彻《结构听觉》译校后/姜蕾//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9-30.

2.序列编序与矩阵算法——论十二音序列矩阵的数性与神性/许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31-42.

3.一抹霞光入管弦——周文中音乐中的中国山水画情怀/沈云芳//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43-49.

4.《涅▪交响曲》中佛教元素的体现——以第一、第二乐章为例/胡银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54-63.

5.赵元任《新诗歌集》和声研究/肖桂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64-73.

6.理性结构思维下的复风格——析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第二大协奏曲》的结构方式/谢福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45-64.

7.集大成之乐 谱生命之光——析曹光平教授《第十二交响曲》的结构设置与主题表现/杨婷,吴春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65-75.

8.与原著文化结合的《指环王》电影配乐主题创作/郭晓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94-102.

音乐美学专题

从社会学视角再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从读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疑惑说起

茵加尔顿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直是音乐美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其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存在的论断曾在中国音乐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本文对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中的若干观点提出质疑,并在肯定茵氏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不仅不得不在人的意向活动中建构并重构,同时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并被解读。最终,人只有看清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方式,才能洞悉音乐的存在方式。上世纪 80 年代,波兰音乐美学家罗曼·茵加尔顿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杨洸译)被译介至我国,在音乐学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也带动了我国学者对于“音乐作品”这一课题的研究热情和激烈的学术交流,产生了不少有关于茵加尔顿(下文简称为茵氏)学术观点的介绍述评以及对于“音乐作品”思考的论文。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音乐创作的手法、技术到音乐创作的思想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欣赏者也以新的姿态和新的审美追求去面对那些日新月异的音乐现象,我们有时候对貌似面目全非的音乐措手不及,对标新立异的音乐现象不得其解。但是可以肯定,我们对于音乐作品“注意力”的整体能力从未减弱过,正相反,而是在和弦、调式、曲式等发展和突破的音乐活动和实践中不断地增强。事实证明我们的耳朵确实在渐渐地接受我们曾经无法接受的音乐和音响声音;我们的眼睛也在渐渐地接受我们曾经无法接受的音乐表演和音乐行为。那么我们的注意力“指向”哪里了呢?是什么改造着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思想理念让我们创作着、聆听着使我们自己不得不重新审视的音乐作品;是什么突如其来地改变我们自己长久以来较为稳定的审美模式……

当我们把研究音乐的视线投向自身所处的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时,笔者坚信,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体——“人”,只有看清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方式,才能洞悉和更好地解释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摘自《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方伟文)

论题相关要目

1.研究的价值探索的力量——评《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04-108.

2.以“清空骚雅”为美——姜夔词乐美学探究之二/智凯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81-88.

3.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叙事/黎姿//黄河之声,2019(15):40[2019-09-10]

4.论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张默//艺术科技,2019,32(12):206+208.

5.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舒田恬//黄河之声,2019(14):28[2019-09-10].

6.浅谈音乐美学中庄子的思想对二胡演奏的影响——以二胡作品《如来藏》为例/杨佳琪//黄河之声,2019(14):59[2019-09-10]

7.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以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为例/梁程程//北方音乐,2019,39(15):251+254.

8.浅析《论语》中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李金洋//黄河之声,2019(13):40[2019-09-10].

9.音乐美学关乎其实践成败/冯长春//社会科学报,2019-08-01(006).

10.一部具“三足鼎立”学科知识结构的古代音乐史著作——评修海林的《古乐的沉浮》/万博//艺术评鉴,2019(16):11-15.

“中国好书”系列丛书推荐

本期推荐:《经典行星的故事》

作者:卢昌海

你最想去哪个行星旅行呢?别急着回答,先听我介绍介绍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吧。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哪一颗呢?是水星。水星水星,听起来挺浪漫,好像遍布蓝色的海洋。真要到水星上的话,对不起,海是没有的,连大气都没有!

水星离太阳太近了,太阳烘烤产生的高温,会让上面的气体很快散失掉。而且呢,水星的质量也小,差不多十八个水星,才抵得上一个地球。质量小,引力就小,不容易把大气层束缚住。

没有大气层,会怎么样呢?厚厚的大气层,能有效调节行星的温度,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没有大气层的行星,温度就像脱缰的野马。

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和太阳的距离也有近有远。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水星白天的温度高达430℃,离太阳最远,白天温度也高达280℃。而到了晚上,水星温度则骤降到零下180℃左右。

水星的昼夜温差,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500℃,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温差最大的,堪称冰与火的世界。

而且,没有大气层,也就无法对光进行散射,直接面对的是黑洞洞的宇宙。也就是说,无论白天黑夜,水星的天空都是黑的。如此看来,水星之旅并不是一个浪漫的选择。

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是金星,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金星离地球还最近。

金星离我们近到什么程度?在黎明和黄昏,看见金星不算稀奇,有些人还能在晴朗的白天看到它。另外,在某些特殊的夜晚,金星的光芒甚至能让树木投下影子——虽然只是勉强可以分辨的影子,但已经足够神奇了。

由于金星太容易看到,很多古文明都留下了有关金星的记载。比如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金星是掌管爱情与美的女神,希腊名为阿佛洛狄忒,罗马名为维纳斯,中国古代则称之为长庚、启明或者太白。

那金星适不适合去旅行呢?

与水星不同,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可别高兴太早,金星大气极度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这种情况下是什么感觉呢?你绝对喘不过气,像是在900米的深海里游泳。

而且,金星地表温度高达500℃,为了避免变成烤肉,我们还是别去了。

卢昌海的这本《经典行星的故事》,就和大家聊到这里。聊了这一圈,实话实说,还是地球最好。我们的触角越是向外伸展,越是了解宇宙,越应该知道地球的独一无二,越知道地球的珍贵。

宇宙很大,家园只有一个,希望大家都有仰望星空的梦想,同时又能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