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6期(总第146期)

作者:    2019年09月29日    点击:[182]

《音乐文化信息》20196期(总第146期)

表演理论专题

德彪西指尖下的魔力——从1913年录音中探索印象派钢琴技巧与风格

作为一位开创性的作曲家,德彪西替法国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他的作品备受瞩目,但却少有人注意到其实他也是一名钢琴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德彪西1913年录制并在2000年重录的14首钢琴作品,探索德彪西的钢琴演奏技巧,并进一步探讨印象派风格的诠释方法。从中发现,印象派音乐给人的缥缈、空灵感其实是严谨技巧下的产物——触键、踏板、指法、速度、想象力及控制力缺一不可。本文同时也对比分析了德彪西与同时期的其他几位钢琴家的演奏风格。

德彪西音乐的诞生, 不仅挣脱了日耳曼音乐的统治地位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魔咒, 更赐予法兰西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他引导了欧洲大陆一个全新的美学认知, 表现出变化莫测的自由气息。德彪西的音乐表演理念具有禅意韵味,体现不激进、不主观、不矫作的音乐特点。20世纪30、40年代的音乐家极力抨击印象派音乐,但最终受到打击的只不过是德彪西的模仿者,对德彪西本人丝毫没有影响。如何诠释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德彪西的音乐究竟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技巧诠释方法能够完全捕捉德彪西作品的精髓?这是很多演奏家都深感困惑的。要诠释好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对于已经熟悉古典与浪漫时期演奏风格的演奏家来说,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现今的角度来看, 德彪西的演奏技巧不算完美, 但他的演奏却能带给听者另一种超越听觉上的启发。这是需要一个演奏者对音乐本身发自内心的敏锐才能呈现的效果。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是极为考验演奏者的毅力与感悟的,如果没有心如止水、透明的心境来面对,将难以呈现出他所要求的效果。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 陈光群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双簧管美式哨片的制作理念与演奏实践/王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7-157;160.

2.吕文成胡琴演奏艺术/曾秋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09-126.

3.试论中国民族男高音的抒情性演唱特色/贾双辉//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24-131.

4.广东当代合唱发展概览/钟莉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1-118.

5.《十二月菊花——为长笛和钢琴而作》作品及演奏解析//阎弈妃.叶小纲//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0-146.

6.弓法修订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以黄汛舫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剑》为例[/张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33-139.

7.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研究/陈智//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21-125.

8.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夏寒//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26-131.

9.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刘英楠//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59-168.

10.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王丛//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52-158.

11.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杨茜媛,柏林林//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39-151.

12.双钢琴改编作品《霸王卸甲》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李明惠//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32-138.

13.德奥艺术歌曲歌唱语言要素探究:以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中》中《憩息》为例/王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17-125.

音乐批评专题

对“重写音乐史”争鸣的思考

本文对20 世纪初“重写音乐史”思潮的争鸣进行思考。对“重写音乐史”讨论中的误读现象进行阐述,提出应以“续写”代“重写”。认为续写音乐史应遵循“史料第一性”“史实第一性”“史观科学性”几项基本原则。在对“重写音乐史”争鸣进行梳理与思考后得出结论: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自身的审视与反思,任何学术思潮也最终要走向理性的学科建设。

“重写音乐史”是当代音乐学发展中的重要学术思潮,也是近现代音乐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学术争论。自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各路专家学者纷纷撰文,积极投身到“重写音乐史”的论争中。“其焦点涉及到音乐史的研究方法、写作理念、如何认识和运用史料以及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一系列史学问题”。 表面看,这次学术争鸣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术话语权的内在诉求,实质上,也预示着新时代背景下,史学家们对宽松话语语境与全新意识形态的追求和期盼。

这场借“‘重写’说事儿的‘人文思潮’”,直接关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构,直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未来发展,其所涉及到的史料、史观、史学方法等问题,既触及皮毛也动其筋骨。因此,这场学术争鸣所蕴含的历史问题与当下难题,值得学界同仁以及后辈学子们学习与思考。

(摘自《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02期汪静文)

论题相关要目

1.辛勤耕耘 持之以恒:为《李恒板胡曲集》出版写序/王次炤//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5-8.

2.风花雪月中的乡音乡情:谈风情化管弦乐创作/林戈尔//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9-16.

3.梁雷的“大音乐”观念及其音乐创作研究:以钢琴曲《月亮飘过来了》为例/徐文正//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7-31.

4.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作曲专业教育教学的民族性问题/李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103-108.

5. 2010-2017《音乐周报》“争鸣类”音乐批评文论研究/陈晶//天津音乐学院,2019.

6.人文品格 批评本色: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的学术特色与时代价值/易德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7-152.

7.媒介多元化背景下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研究/艺左洁,田雅靖//术教育,2019(04):36-37.

8.女性主义的音乐批评策略/宋方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38(01):132-138.

书评、乐评专题

“复调结构”的思维、书写与生涯——评林华《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

林华先生不仅是作曲家, 也是音乐学家;同时, 他既是音乐审美心理学的开创者, 又是复调音乐及其研究的大师。作曲家论音乐比比皆是, 但作曲家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讨论音乐, 并且以学贯中西的知识和智慧探讨古今中外的音乐现象, 鲜有所知。其意义在于以审美心理学的方式论述音乐思维, 包括心理思维、结构思维、聆听思维、传感思维——这是构成整个音乐创作、传达和接受, 也即表达与感悟的过程与系统。

林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次提及“林华”就想起我当年进入上音就读研究生时候他的形象, 其戴着法国帽, 身着夹克衫, 潇洒倜傥, 风度翩翩。同时出现的一个难忘的画面是, 同学们围观其改题, 在课上示范巴赫的《三部创意曲》谱例。林华先生是公认的复调大师, 钢琴造诣之高众所周知。大家之所以围观, 是因为他竟然左手夹着一根烟, 右手持着一支笔在演奏, 而且连烟灰都不掉下来! (当然最终还是掉了下来, 哈!) 热爱巴赫或学习钢琴到一定程度的人, 都知道《三部创意曲》在音乐和演绎技术上的难度和复杂。巴赫曾在“二部”“三部”《创意曲》上这样标注:

一个诚实的向导, 给键盘乐器的爱好者, 特别是那些渴望学习演奏的人, 此处不仅要清晰地展示如何间接地演奏两声部, 还要进一步展示如何正确和流畅地演奏三声部;在掌握良好的“创意”同时, 还要将其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如歌般的演奏风格, 并且对演绎建立起端正的品味。

林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次提及“林华”就想起我当年进入上音就读研究生时候他的形象, 其戴着法国帽, 身着夹克衫, 潇洒倜傥, 风度翩翩。同时出现的一个难忘的画面是, 同学们围观其改题, 在课上示范巴赫的《三部创意曲》谱例。林华先生是公认的复调大师, 钢琴造诣之高众所周知。大家之所以围观, 是因为他竟然左手夹着一根烟, 右手持着一支笔在演奏, 而且连烟灰都不掉下来! (当然最终还是掉了下来, 哈!) 热爱巴赫或学习钢琴到一定程度的人, 都知道《三部创意曲》在音乐和演绎技术上的难度和复杂。巴赫曾在“二部”“三部”《创意曲》上这样标注:

一个诚实的向导, 给键盘乐器的爱好者, 特别是那些渴望学习演奏的人, 此处不仅要清晰地展示如何间接地演奏两声部, 还要进一步展示如何正确和流畅地演奏三声部;在掌握良好的“创意”同时, 还要将其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如歌般的演奏风格, 并且对演绎建立起端正的品味。

(摘自《音乐艺术》2018年04期洛秦文)

论题相关要目

1.人文品格批评本色: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的学术特色与时代价值/易德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7-152.

2.对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甘绍成,吴怡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58-168.

3.走近真实的高句丽:读王希丹的《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王子初//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53-157.

4.西周甬钟的考古类型学研究述评/王清雷//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19-131+5.

5.音乐与意义的桥梁:莱纳德·拉特纳的“音乐话题理论”及其发展/何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53-167+5.

6.延续与建构:时代变奏中的乡村“音乐会”书写:评张伯瑜《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杜莹//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68-174+5.

7.秦腔现代戏的典范之作:评大型秦腔现代戏《祝福》/辛雪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38(01):26-31.

8.中国音乐历史书写的新探索:品读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通史》/严永福//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2):133-136.

“中国好书”系列丛书推荐

本期推荐:

《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

作者:[中] 张冰 范丽娜

作为古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就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天天要打交道的。正是有这种庞大的群众基础,书法的艺术功能才慢慢独立出来,成为收藏和交易的对象。

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文人雅客是怎样进行书法收藏与交易的呢?书法收藏交易史上发生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张冰和范丽娜的《从雅好秘玩到流动的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交易》用丰富的史料文献为我们进行了有意思的解答。

最晚在西汉后期,中国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鉴赏和收藏行为。到东晋,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鉴赏收藏行为开始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门阀贵族与士族,这一阶层的影响力十分强大,有时皇帝要办事也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

为拉拢这一群体,以皇帝为代表的官方,也开始系统地对书法作品进行专门鉴别、整理、收集。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皇帝收藏书法作品都出于政治或团结下属的目的。很多时候,皇帝收藏书法作品既有官方目的,也有私人目的。

从私人角度来说,历史上很多皇帝的艺术鉴赏品味还是相当不错的,像汉灵帝刘宏、梁元帝萧绎、宋徽宗赵佶,都属于错投到皇帝胎的文艺人士,对精神与审美层面上的东西有强烈的追求。他们刚好在皇帝的位置上,有能力搜尽天下至宝,在闲暇之余细细欣赏,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儿。

到新朝代创建、新皇帝登基时,开出的条件更是诱人。像唐太宗即位后,就以优厚的回报对各类书法作品进行征集,捐献精品的人可以加官进爵,不想做官的,也可以直接获得数量可观的现金。

这种种奖励条件,实际上也是古代书法艺术品在官方和民间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对促进优秀书法作品从私人手中向庙堂流通,影响力十分巨大。

到改朝换代时,由于王朝更替、王权过渡基本靠武力方式解决,这些曾被重金收购的书法藏品,又会在战争与动乱中以被盗卖、被私藏、被当成战利品瓜分的形式,再次四散落入民间。

这样看来,官方收藏在兴盛时有多壮观,在被盗毁时就有多残酷,权力并不能保证书法藏品能够永久流传。

如果说最初古人收藏书法作品是为了欣赏,那么随着收藏需求的不断扩大,书法藏品不可避免会产生流通交易功能。

一般来说,皇家官方收藏可以直接给官做,给科举考试资格,其他阶层很难有这样的便利。

而权贵阶层呢,积累下来的藏品来源比较复杂,除了重金购买外,也有历代皇帝的赏赐,还有一部分是雅赂甚至是对内府的盗藏,或是对民间藏品巧取豪夺。

文人雅客们的收藏和交易行为,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宋代的米芾,既是书法家,也是收藏家,米芾不仅精于鉴赏,对自己收藏的作品还有一套严格的认证体系。

他刻了一套鉴赏用的专用印,方便鉴赏把玩时用,这种字印的具体含义只有米芾自己心里清楚,其他人就算看见了,也不一定明白,有一种“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心思在里面。对于收藏家来说,这种心思,是非常微妙又不愿让人随意猜破的。

这样看来,收藏和交易行为是五花八门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们可谓是煞费苦心。那么问题来了,要是遇到一件非常喜欢、却不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还不想直接谈钱,怎么办呢?

北宋神宗的附马王诜用“借”这一办法,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米芾就非常生动地记录了多次王诜的这种无赖举动,苏轼创作的一幅墨竹,被他“借去不归”,米芾自己收藏的作品,也被“借去不归”。

而这种“借去不归”在收藏史上并不是个别现象,可见古人对书法收藏确实爱得深沉。

今天鉴赏书法,我们可以去艺术品交易所,去博物馆,那古人会去哪儿呢?

官方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仁宗、神宗、高宗期间的“曝书会”。每年5月初到8月,把收藏的书法字画拿出来展览一次。

展出地点一般在内府秘阁,历代名家书法精品、古器、字画分门别类,放在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方桌上,由内府的人在一边看着,防备大臣失手弄坏或顺手牵羊。

看展当然很愉快,但也是个挺累人的活儿,所以皇帝也考虑得十分周到,好吃好喝给大家伺候着。

比如绍兴二十九年,“曝书宴”准备的是“早食五品,午会茶菜,晚食七品”,早中晚三餐都预备好了,还不重样儿。参加的大臣每人还能得到《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

参会人员的名字,还能被刊刻到纪念册里。等于是又能看展,又能拿纪念品,还有好吃好喝的,说明皇帝对“曝书会”是相当支持的。

民间书法鉴赏交流的地点通常又在哪里呢?除了收藏家的私人府第外,还有其他更有意思的选项。

大伙儿知道,古代的水路比陆路发达,宋代的米芾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给自己弄了一条相当有名的“书画船”,船上放着自己的藏品,装上钱粮酒水,顺江流上下,自在停留,每到一处,备上美酒美食,呼朋唤友,又看又写,真是好不快活!

有交易,不可避免就会有人打歪主意,比如作伪作假,历代书法家是否像今天的人一样讲究版权意识,反对作伪呢?

这可不一定!大部分古代知名书法家不仅不反对,如果求字的人太多,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让弟子门生朋友代笔。

明代有名的书法家董其昌就经常干这事儿。他字儿写得好,朋友圈也非常广,需要应酬的人实在太多,写不过来怎么办?

让门生弟子仿造他的风格先把内容写好,然后题个自己的名字,再把自己的印章盖在上面,一份“董氏真迹”就新鲜出炉了。

不过,董其昌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宋代的米芾也精于此道。

米芾是个书痴,书法上很有造诣,脾气还有点怪,他把宋代以前知名书法家的字模仿得惟妙惟肖,故意说是“某某先圣”的手迹卖给别人,把人捉弄得一愣一愣的。

被揭穿后,双方不仅没打起来,还一起哈哈大笑,觉得是个非常好玩的事情,照样收藏不误。

今天,大部分人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用到书法,但通过这本书,可以对过去的书法鉴赏收藏交易做一个整体了解,体会到古今文化的变化与联系。

历朝历代的书法作品,从这个人手里又传到那个人的手里,可不就像流动的博物馆吗?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 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