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3期(总第143期)

作者:    2019年06月25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3期(总第143期)

舞蹈

“道”之大美: 东方文化审美下的太极舞蹈

文章以太极理论、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持,旨在阐释太极舞蹈体系的构建过程,即如何以武当太极拳为基础动作体系来源,通过“引观随”的空间导引方法,用动作解构方式对中国古典舞和太极拳中的基本元素动作如扎马步、划圆、倾拧等进行重新改造,创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属性以及体现东方审美原则的太极舞蹈体系。这种太极舞蹈体现了“圆融中和”的东方思想,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训练性、哲理性、审美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70 年的历程中,一系列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形式相继产生如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同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舞蹈人才,创作出一部部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舞蹈作品,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中国现有的舞蹈流派基本上出现在 1949 年之后,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尚属年轻。改革开放 40年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储备和文化积累,为我们提供了时代机遇,使得我们有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学理性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舞蹈艺术,并继续创造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既有的舞蹈流派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归宗于太极哲学、太极美学、太极养生学三位一体的中华经典传统舞蹈文化,至今尚属空白。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思想为指导,将中国传统太极思想与自成体系的太极拳传统套路相结合,将二者符合舞蹈审美和育人功能的要素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和完善了太极舞蹈的理论基础、美学思想,创建了精微的太极身体美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实现具有典型民族文化属性“太极舞蹈”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推动舞蹈学科的发展和舞蹈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于晓雪张羽军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所有的舞台作品都是戏剧性的”:马修·伯恩访谈/张延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1-2.

2.“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带动未来人类文化的发展”:沈伟访谈/张延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3-6.

3.1986—2017年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态势/王晓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7-13.

4.伊莎多拉·邓肯其人其艺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以《邓肯自传》为中心/桂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14-18.

5.“美即自然”——伊莎多拉·邓肯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刘垚梦//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19-23.

6.“道”之大美:东方文化审美下的太极舞蹈/于晓雪,张羽军//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24-29.

7.论“口述史”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中的意义/王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30-35.

8.身体“不纯”:当代舞蹈剧场中的身体实践/田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36-42.

9.路径与对策: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海外传播/王安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43-49.

10.江苏花香鼓舞“非遗”资源的保护、继承与开发/廖珩,王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50-54.

11.舞蹈特色艺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马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59-65.

12.艺术管理案例课程探索研究:以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为例/黄昭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73-77.

13.舞剧《朱鹮》的创作特色研究/龚倩//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6):78-83.

14.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邓佑玲//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1-11.

15.《德寿宫舞谱》术语考释/刘青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12-24.

音乐丝绸之路研究

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

1900年,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敦煌藏经洞封存一千多年的珍贵经卷重见天日,其中关于孟姜女的曲子词、变文陆续被发现。与此同时,远隔千里之外的安徽贵池乡间活态传承了上千年的傩仪、傩戏仍在偏僻的山村不断上演。敦煌曲子、变文以及安徽贵池傩戏中都有关于孟姜女的表演内容,它们在故事情节、歌词内容、唱歌格律、表演方式、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很多地方完全一致。它们不仅是该题材的歌舞、说唱、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表现样本,也是跨越时空、联系古今的文化纽带。《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深深渗透在民间传说、民间歌曲、曲艺、戏曲等多种传统艺术中,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民间艺术。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说:“孟姜女的故事,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年,按其地域几 乎 传 遍 了 中 国 本部。”据 他 的 考证,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襄公二十三年(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战死,从其妻不受郊吊开始,演化出一系列的传说故事。长歌当哭,孟姜女的故事是个悲剧,从一开始就和歌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今民歌中也有很大数量的歌曲咏唱孟姜女。从流传全国各地的“孟姜女调”即可见其流布广泛之一斑。顾颉刚先生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得出结论:杞梁之妻故事的中心,在战国前是不受郊吊,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从悲歌演变为崩城,持续到唐代,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开始与秦始皇筑长城联系起来,由哭崩城墙变为哭倒长城,主题从哭夫崩城变为“旷妇怀征夫”。1900年,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17窟),使得封存一千多年的大批珍贵经卷重见天日,并引发了海内外的敦煌学研究热潮。在这批文书中,包含佛教典籍、天文、历法、医学、诗文、辞曲等各种珍贵文献,甚至还有琵琶谱、舞蹈谱等极为珍贵的音乐舞蹈资料。其中,陆续发现有《孟姜女》曲子、变文数首,成为研究《孟姜女》文艺的珍贵资料。敦煌卷子中的《孟姜女》写本反映出唐代孟姜女故事及相关的歌唱、表演、祭祀等文化信息。本文拟聚焦于敦煌曲子、变文以及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内容,对它们作一些比较研究,探讨其渊源关系。

(摘自《音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孟凡玉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日本藩校的“乐”实践:以弘前藩校稽古馆为例/武内惠美子,唐权/音乐文化研究,2018(03):4-21.

2.从《五弦谱》至《三五要录》中的两首同名曲看中国唐乐在日本的变迁(下)/音乐文化研究,2018(03):22-32.

3.中缅傣掸族群佛寺大鼓配置及其音声释义/申波//音乐文化研究,2018(03):33-42.

4.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刘芬//音乐文化研究,2018(03):43-49.

5.敦煌壁画中所见鼗鼓与鸡娄鼓兼奏图论考/刘文荣∥音乐文化研究,2018(04):19-35.

6.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孟凡玉//音乐文化研究,2018(04):4-18.

7.关于中亚的丝路音乐研究:概论篇/王小盾,孙可臻//音乐文化研究,2019(01):6-14;3.

8.古代日本送葬礼仪的艺能文化:亚洲大陆文化的导入及发展/平间充子,陈小华//音乐文化研究,2019(01):15-22;3.

9.丝绸之路上的横笛及其东渐/周菁葆//音乐文化研究,2019(01):23-33;3.

10.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空间与表/谢成水//音乐文化研究,2019(01):34-38;3-4.

11.中亚音乐研究(一):中亚音乐的范畴、属性及其音乐、艺术和文化特征/西奥多·莱文等//.音乐文化研究,2019(01):39-52;4.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对传统音乐学科内涵与边界的思考

这些年来我们对传统音乐内涵与学科边界的认知存在着一些局限,这在学科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不断感知、深化和修正既有的学术认知,才能避免将学科边界以部分代整体错误之产生;只有对中国音乐的整体研究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助于我们音乐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淀、以音乐形态为主体所反映中国诸种文化现象的总和。重在中国先民创造的音乐形态自身,继而看这些形态的应用和归属状况,以此把握传统音乐的内涵和边界意义。所谓音乐形态,应指音乐本体(律调谱器)及在此基础上创造的多种体裁形式下的相关作品。我们当然也应关注这些音乐形态的不同应用场合,这决定了其属性,由此去认知哪些形态属于仪式专用、哪些属于非仪式专用、哪些属于两种类型共用,以把握其功能性意义。由于音乐具有时空特性,我们不可能听到古人的奏唱展演,若把握音乐活态,只能是在187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之后。至于中国还要晚一些,目前能见到相关录音最早是在 20 世纪初叶由外国人来华在多地民间所录制的以唱筒为载体的音频资料。自周代始,中国音乐有了明确的“国家意义”,因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礼乐和俗乐两条用乐的主导脉络,各自独立又互为张力延展,继其后三千载。随着清代解体,既往国家用乐体制消解,使得国家用乐仪式与非仪式为用两条主导脉络转而均以“民间”样态存在。20 世纪,致力于传统音乐的整理者,其采样更多源自民间,在这样的情状下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多以民间音乐认知,即从那里采集便以那里定位。这样把握关注现实之存在以民间音乐论有其合理性,但也陷入一种悖论,即不管其深层内涵、从民间采集的音乐都属民间音乐,这就使得既往多层级、立体化的为用全部地毯化、平面化。随着研究的深入,当我们挖掘传统音乐的深层内涵,深切感到对积淀在民间的音乐活态不能完全以民间而论,在夯实新研究理念的前提下应该对音乐活态进行有效“还原”和立体化认知,将民间存在以“传统”把握,分出层级,这是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性内涵。同一对象,不同定位,以传统音乐论要比以民间音乐论更为确切。虽然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有二 :一是如何认知当下的传统音乐的民间态 ;二是怎样把握传统意义上乐之为用。考量其属性,这是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摘自《音乐研究》2018年第1期项阳文)

论题相关要目

1.陆丰皮影戏声腔传承中的共生与继替/林碧炼//乐音乐研究,2018(02):110-117.

2.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的国家工程/李松//音乐研究,2018(03):22-30.

3.从世界音乐格局看保护中国传统音乐的必要性/张伯瑜//乐音乐研究,2018(03):44-50.

4.中国传统祈雨仪式音乐景观及用乐观念探析/孟凡玉//音乐研究,2018(04):78-87.

5.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陶诚//音乐研究,2018(05):76-83.

6.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李亚//音乐研究,2018(05):84-92.

7.湘南蓝山县瑶族传统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当下:[民国]雷飞鹏纂修《蓝山县图志·瑶俗》(卷十四)读后感/赵书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9-27.

8.从辽宁鼓乐牌子曲《四来》看曲牌的传播/李放//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01):28-38.

馆藏图书资源推荐

【书籍简介】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共有六部专著组成,分别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六部音乐断代史以周密详实的史实论述、深入地道的音乐剖析、视野广阔的文化诠释和条分缕析的清晰体例嬴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誉,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为音乐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层面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参考书目,同时也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深入了解音乐的必备读物。诘顿音乐断代史丛书延续了诺顿出版公司传播音乐学术的优秀传统,为西方音乐历史演进及其人文蕴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引发思考的论域和视角。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共由以下六部专著组成:

《中世纪音乐》理査德・霍平(Richard H. Hoppin)

《文艺复兴音乐》阿兰・阿特拉斯(AL1anM, Atlas)

《巴洛克音乐》约翰・沃尔特・希尔(John Walter Hil)

《古典音乐》菲利普・唐斯(Philip Downs)

《浪漫音乐》列昂·普兰延加( Leon Plantinga)

《二十世纪音乐》罗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

【书籍目录(节选)】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 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