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办刊物  /  往期回顾  /  正文

《音乐文化信息》2019年第1期(总第141期)

作者:    2019年04月03日    点击:[]

《音乐文化信息》20191期(总第141期)

西方音乐史

欧洲中世纪圣咏研究之现状及网络资源

欧洲中世纪音乐的研究中,对仪式和圣咏的研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近十年来,无论是对仪式手稿和片段的编目和重建,还是对它们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首先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2001年版) 中的 “素歌”条目为例,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然后,对圣咏研究方面出版的三本新书做了简介和推荐,并指出这些书在研究方法上共同具有的跨学科特点。中世纪音乐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庞大的圣咏手稿的编目工作。在这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数字化的手稿和目录都可以在网上得到。本文列举了一些网站,并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圣咏研究的数据库。在欧洲中世纪音乐的研究中,对仪式和圣咏的研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近十年来,无论是对仪式手稿和片段的编目和重建,还是对它们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正如这个领域的一位专家所言, “对圣咏研究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希望的时代”。中世纪圣咏的研究现状在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 2001 年版)中有很集中的反映。在 1000 多条中世纪条目中,近 80 个最大的条目都是关于拉丁圣咏和仪式的,其中的“素歌” ( plainchant) 一条又是对这一领域的总体论述;在近些年出版的圣咏研究方面的专著中,有三本书我认为是很值得推荐的。第一本是现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工作的英国教授大卫·希利写的 《格里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270 页) ,该书虽然是以一般读者为对象而写的,但却是对圣咏研究状况的一个非常好的总结第二本是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教授 T. F.凯利 ( T. F. Kelly) 编辑的 《安布罗斯圣咏在哈佛》 ( Ambrosiana at Harvard,哈佛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00 页) ,这本论文集收录了10 篇论文,是凯利教授于2007年 10 月在哈佛组织召开的研究安布罗斯圣咏的会议的成果。第三本是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的教授玛尔戈特·法斯勒 ( Margot Fassler) 写的《沙特尔大教堂的圣母: 用仪式和艺术创造历史》 (The Virgin of Chartres: Making Historythrough Liturgy and the Arts,耶鲁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632 页 )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中世纪音乐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便是对圣咏写本的数字化整理和编目。庞大的圣咏写本的编目工作仍在继续。在国际拉丁古文字学委员会的支持下,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等很多国家的写本数据库编目已经得以出版。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数字化的写本和目录现在都可以在网上 得 到,下 面 推 荐 几 个 重 要 的 圣 咏 数据库。首先是 “全球圣咏数据库”,这是一个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和歌词的数据库,是在中世纪原始资料和新版本中搜寻圣咏旋律的在线工具。Cantus 是另一个很有用的数据库。 它做了拉丁圣咏写本和各种资源的目录,共有140 多份写本和早期印刷的书籍。这些可搜索的数字档案包括了中世纪欧洲的《应答歌集》和《祈祷书》为主的目录,它们是拉丁仪式日课所唱音乐的主要来源。与Cantus 并行的还有一个弥撒和日课圣咏的在线目录,叫做圣咏索引。它的特点是把很多中世纪音乐在线数据库都通过唯一的圣咏识别号码( Cantus ID number) 联系在一起。在美国,最近的研究项目有 “数字化抄写室”,也是关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抄本的图像数据库在英国,大英图书馆的 《插图本手稿的数字化目录》是一部该馆馆藏的所有西方插图本手稿的可以查询的目录,使用这个网站可以找到和看到该馆馆藏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写本的图像和对它的描述。DIAMM 是另一个重要的英国网站,它的名称是 “中世纪音乐数字信息档案” ( TheDigital Image Archive of Medieval Music) 的缩写。在德国,一个叫做“德国中世纪圣咏手稿资源”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它的目的是要搜集德国图书馆的所有仪式手稿资料的基本信息。在法国,一个叫做 MANNO 的研究项目历时三年,已经结项。

它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带有法国纽姆谱的手稿进行了数字化编目。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收藏着重要的中世纪圣咏的乐谱。这些乐谱目前都已和该修道院图书馆的其他珍贵馆藏一起数字化了;除了上面这些,下面的三个网站也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叫做CAO - ECE,这是匈牙利科学院的音乐学研究所主持的一个网站,它对东欧个别的主教管区的日课仪式进行了分析,列出了 100 多种资料,包括图片。第二 个 叫 做 RELICS,这 是 一 个 关 于

1601年以前印刷的仪式书的信息数据库,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发,并得到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密歇根大学的资助。第三个叫做 Cantus Planus( 拉丁文,意为圣咏) ,这是大卫·希利 2014 年在德国雷

根斯堡大学建立的网站,他在网页的前言中写道: “欢迎到雷根斯堡的数据池来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在众多的网站中,还有几个值得一提,例如米歇尔·伯恩哈德 ( Michael Bernhard)在德国拜耳科学院领导的 “拉丁中世纪音乐辞典” ( lml) ; 托马斯·马蒂森 ( Thomas Mathiesen)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领导的 “拉丁文音乐宝库”( tml) ,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格里高利圣咏主页。这个研究格里高利圣咏的网站是链接以上各种资源的一个有效的入口。它的创立人是 Cantus Planus 研究小组的一个成员彼得·杰弗里( Peter Jeffery) 。总之,国际上对中世纪圣咏和仪式的研究已经和正在产生一些高质量的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这项研究得到了很好的促进。而国内,至今对此还几乎无人问津。对于圣咏这样一个西方艺术音乐的重要源头,国内的研究者理应给予更多重视。但由于这项研究在国外是以个案的实证研究居多,中国人参与的可能性较低。

但至少我们应该从了解国外都做了些什么开始,而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是我们进行了解的最便捷的途径。希望今后的国内学者能够积极地了解和参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改变中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冷眼旁观和长期空白的局面。

(摘自《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余志刚文)

论题相关要目:

1.“新艺术”音乐中的对位艺术:以菲利普·德·维特里的一首乐曲为例/夏德维,伍维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3):124-139.

2.符号学视野下的歌唱性风格话题研究:以贝多芬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首乐章为例/刘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4):91-102.

3.勃拉姆斯对“新德意志乐派”的“抵抗”:音乐史中“历史性”和“艺术性”矛盾的一个案例/沈雕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03-111.

4.欧洲中世纪圣咏研究之现状及网络资源/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12-118;155.

5.西方中世纪圣咏研究中的“仪式”问题/祁宜婷//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3):29-44.

6.边界碰触:关于塔鲁斯金对马勒在世纪之交极端倾向的捕捉与评析/杨晓琴//音乐探索,2018(03):115-125.

7.大键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古钢琴制作里程之二/冯心韵//音乐探索,2018(03):126-131.

8.贝多芬《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现/刘佳鑫//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3):135-138.

音乐美学

当代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

—《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绪论

1985 年英国音乐学家约瑟夫 · 克尔曼(Joseph Kerman)在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 Contempla-ting Music: Challenges to Musicology) 这部被称为是 20 世纪欧美新音乐学(New Musicology)标志性的著作,针对传统音乐学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当代音乐学研究的新思路。克尔曼的新音乐学理论并不是突发性的理论创举,而是西方传统音乐学研究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滋生的观念上的突破。“新音乐学”也并未统摄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欧美音乐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甚至还遭到种种质疑或针锋相对;但其观念上的超越无疑影响了一个时期欧美音乐学研究的整体发展。传统音乐学的分类法也同样在“新音乐学”的思维模式中发生质的变化,新视野下的音乐学观察为音乐的学术思维带来生机勃勃、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多彩。音乐美学研究在“新音乐学”观念的影响下,也同样在音乐审美和价值评价领域开拓新的学术视野。一、西方新音乐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倾向。西方音乐学(Musicology)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实证主义(positivism) 思潮的影响,它充分强调学术研究的“依据”和历史的“真实性”。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促使历史音乐学的研究侧重史料文献和乐谱手稿的研究,而民族音乐学则着重田野考察和记谱分析。这种以实证为据的音乐学术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二、批判性理论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运用。西方新音乐学研究的三个趋势也同样体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音乐美学研究之中,尤其是批判性的理论趋势给音乐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打开了新的视角。三、新视角、跨学科和文化学视野下的音乐美学研究。新视角、跨学科和文化学视野的音乐学研究也同样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显得很活跃。文化学视野的音乐学研究本身也带有跨学科的思路,而跨学科的研究也必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学领域,它多少带有社会文化思潮的印记。四、新音乐学倾向的前期音乐美学研究和我国的当代研究。新视角、跨学科、文化学视野和批判性理论作为新音乐学研究主要倾向,成为 20 世纪80 年代欧美音乐学乃至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潮流。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我们仅仅就目前所了解到的部分成果作分析、研究并介绍给大家,目的是向音乐学术界提供一个音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以供同行参考。由于新音乐学研究的批判性倾向和跨学科、新视野与文化学融合的研究倾向,导致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远远超出了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科范围,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学科的融合性和批判性必然导致音乐美学传统的学科特色趋于淡化。因而,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仅仅是西方音乐学新潮流下的一次探索,它能提供给音乐学界和音乐美学界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但并不能取代传统音乐学和音乐美学研究的全部。

(摘自《音乐艺术》2018年第1期王次炤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当代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绪论/王次炤//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6-13;4.

2.音乐审美方式:他娱-聆听、自娱-游戏和自况-修行/宋瑾∥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29-38;4.

3.通过技术描摹阐发哲学旨归:对《谿山琴况》前八况的“演奏-美学”解读/赵文怡/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39-45;4.

4.音乐实践中的“不二”思维: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四/刘承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3):5-11.

5.“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评罗艺峰音乐思想史研究中的历史重建意识/王军//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37(03):24-28.

6.道家先秦四子的音乐思想/罗艺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5-24.

7.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袁建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5-33.

8.审美现代性转向与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刍议/袁利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2):34-44.

9.“审美乌托邦”与赵宋光“美的理想”/罗艺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5-14.

10.读书笔记Ⅰ:“音乐的耳朵”与超生物性感官: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关内容并及赵宋光人类学本体论思想讨论/韩锺恩//韩锺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15-27.

11.“立美”思想的本体维度:论赵宋光美学观/王少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4):28-41.

12.饶宗颐琴学一瞥:涓子“琴心”与道家“啬”的美学/毛睿//人民音乐,2018(11):35-37.

13.“智者”之“思”:茅原对马克思哲学之于音乐美学启示的解析/冯效刚//人民音乐,2018(11):66-69.

14.从“失聪”到“失语”:通过对现象学美学叙辞梳理而引发的思考/赵文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2):50-57.

15.禅宗的“悟”与音乐心理: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二/刘承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4):6-13.

16.梁漱溟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礼乐观/徐海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4):20-24;7.

表演艺术

国之当歌浩气长存——音乐剧《国之当歌》评析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舞台上,“聂耳”有力地挥动手臂领唱起这首激昂奋进的歌曲,台下全体观众挥舞着国旗跟着齐声高歌,雄壮激昂的歌声响彻剧场……这是 2018 年 5 月 2 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演音乐剧《国之当歌》(编剧:李瑞祥、石俊,作曲:李瑞祥,导演:信洪海、石俊)时出现的一幕激动人心的场面。当晚,上海歌剧院应邀来京参加北大百廿校庆演出,当音乐剧临近结束时,台上台下互动共唱国歌,上演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充分展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部音乐剧是上海歌剧院倾力打造的一部大型作品,2011 年 7 月以《血肉长城》为名首演于上海,2012 年5 月为纪念聂耳诞辰 100 周年,改名为《聂耳》在上海国际音乐节再次公演,2015 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 年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的支持,更名为《国之当歌》在全国各地巡回上演,“北大”是此次巡演的首场演出。作品讲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与戏剧家田汉从相识到相知直至共同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立意高远,气势恢宏,既有强烈的史诗性,又不乏柔美的抒情性。全剧由序幕及七场组成,选取了聂耳在上海生活5 年期间的几个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在创作上借鉴了歌剧的一些手法,音乐风格上严肃与通俗结合,并运用交响乐队伴奏,使这部作品既有音乐剧通俗易懂的特点,又有歌剧的精致高雅之美,是近年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主旋律作品。本文拟就其结构、人物形象以及歌舞乐结合等方面的创作进行评析,以期对中国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歌、舞、乐的有机结合是音乐剧的一种重要特征,尤其舞蹈的运用更使得音乐剧具有一般严肃歌剧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也是音乐剧作为通俗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一部严肃题材的音乐剧,这部作品的歌、乐的旋律非常优美,节奏鲜明、强烈,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使得观众接受起来很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保证旋律流畅动听的前提下,音乐的戏剧性并没有减弱,特别是一些咏叹调的创作更是体现了这个特点;作品的和声也是传统的浪漫派和声,富于色彩性,与旋律紧密结合共同完成了展开戏剧的任务,使得这部音乐剧基本做到了“好看好听”的要求。音乐剧《国之当歌》创作团队是一个优秀而务实的集体,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作精品的意识,对作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而且考虑到作品演出对象以及场地等的要求分别制作了不同版本。据不完全统计,7 年来这部音乐剧已经在世界各地演出一百三十余场,不仅有交响乐团伴奏的大剧场版,也有 80人的巡演版,更有小型的校园版。该剧运用舞台艺术的形式,通过描写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展示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期的热血青年的家国情怀,其中那气贯长虹、催人奋进的国之当歌所昭示的不屈不挠之奋斗精神以及天地间浩然之正气必将长存人间,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民小康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性也有较高的艺术性,虽然还有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相信在以后的演出过程中,创作团队还会不断精心打磨,将其锻造成新时代中国音乐剧的一部精品。

(摘自《人民音乐》2018年第11期徐文正文)

论题相关要目

1.国之当歌浩气长存:音乐剧《国之当歌》评析/徐文正//人民音乐,2018(11):24;28.

2.以歌名世奠基中国声乐学派:纪念沈湘先生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竞雄//人民音乐,2018(11):38-39.

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记赵季平音乐创作国际学术高端论坛暨赵季平作品经典系列黑胶唱片全球首发仪/谢福源//人民音乐,2018(12):29-31.

4.谈琵琶的演奏:1981年在四川音乐学院讲课稿/王范地,张进进//人民音乐,2018(12):32-35.

5.多元交融激情碰撞:“第34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引发的思考/徐国奇,孙方旭//人民音乐,2018(12):36-37.

6.蒙古族三弦演奏技法的典型性之解析:蒙古族三弦艺术传承现状考察札记/谈龙建//人民音乐,2018(12):58-63.

7.从一次访问到一个赛事: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述评/李鹏程,陈素妮//人民音乐,2019(01):13-17.

8.植根丝路土壤澎湃中国之音:观一带一路《图兰朵》有感/苏哲//人民音乐,2019(01):18-20.

9.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振兴之我见/郁钧剑//人民音乐,2019(01):40-42.

10.流行歌曲应守护的四个基本审美观念/罗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23-128.

11.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冉卡的形象塑造/刘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29-138.

本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推介

《陕北民歌数据库》

《陕北民歌》数据库介绍

《陕北民歌》数据库,是立足陕北地域音乐文化特色,适应国际国内数字化发展,为我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与保护,提供了文献资源平台,在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建立陕北民歌数据库,是时代的需要,是传承、发展民间音乐的需要。

《陕北民歌》数据库,从2009年开始打基础,收集整理资料,加工、编排,而逐步建立。该库最大的特色是乐谱、音频、视频、陕北民歌研究论文、陕北其它音乐形式,五大模块组成,为师生提供便利、快捷平台,其特点在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图书馆的多媒体音乐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的管理,将现有的音乐信息资源进行获取、编辑、加工处理、存储和服务,打破旧有的模式,实现流式媒体的播放,操作界面采用统一的Web界面,师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实时点播乐谱与音视频内容。师生可在校园网上在线点播欣赏观看音视频音乐,随时打出五线谱、简谱内容,享受简洁、流畅、画面音质质量较高的音视频与乐谱服务,而不受时间限制。

这些宝贵资料为音乐艺术院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也为陕北民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平台。

本系统集先进的流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编解码技术、版权保护技术、系统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网络视频解决方案,可为学院多媒体音乐教学服务,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服务,检索、查询,并可采用视频点播系统,随意点播所需的《陕北民歌》信息;以《陕北民歌》为主的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是音乐信息现代化系统建设的实践之一,它作为音乐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区别于其它专业图书馆。

征稿启事:《音乐文化信息》报是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有馆办刊物,是以“体现人文情怀,专注学术,坚守学术,为师生提供学术前沿信息”为宗旨,以“发挥图书馆优势,搭建信息学术平台”为目标,为全院师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及学术交流的信息平台。

《音乐文化信息》自创刊以来累计出刊一百余期。适逢我院2018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本刊进行全面改版,特别设立《读者园地》专栏服务热爱阅读的广大师生。欢迎您的参与,欢迎赐稿!

征稿要求:

1.常年征稿,体裁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摘录作品,请标明作者、出处。

3.来稿请注明年级、系别、专业、姓名。

4.来稿无论采用与否,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刊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修改的权责,如不希望修改,请在来稿时注明。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如有抄袭,通报批评。师生稿件可以自配插图。

7.提交稿件前,请交稿人反复校对,避免出现白字、错字。

投稿方式:

提交的稿件可纸质版也可是电子稿。

E-mail发送,《音乐文化信息》编辑部邮箱:273389601@qq.com

纸质版送至图书馆信息推广部(图书馆主楼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