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校“第十三届读书月”帷幕的拉开,图书馆读书月系列讲座活动也迎来了第一位“重量级”讲座嘉宾——我校杰出校友、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作曲家、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终身教授、作曲系客座教授张豪夫先生。2023年4月23日下午,张豪夫教授应邀来到母校图书馆,与图书馆研究馆员景月亲、副研究馆员杨国栋一起面对面对谈,以其本人与饶先生的书信情缘为切入点,为在场40余位师生奉上了一场交织着温情回忆和深邃思想的精神盛宴。
访谈现场之一
访谈会开始之前,图书馆特别邀请张豪夫教授以及在场的教师、馆员,共同为研一学生代表赠送由图书馆编著的两部《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旨在在勉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向研一学生代表赠书
访谈伊始,播放了中央电视台为张豪夫教授拍摄的采访专题片,使听众对张豪夫教授的成长背景和创作成就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景月亲以张豪夫教授与饶余燕先生的七十多封信件为引子,徐徐展开了张教授珍藏于心的回忆画卷……
师恩难忘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张豪夫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怀着对音乐殿堂的憧憬和渴望,加入到报考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行列。经过激励的角逐,张豪夫成为当年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七个学生之一,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当年招生的严格以及竞争的激烈。入校后,张豪夫幸运地遇到了影响他音乐创作乃至人生道路的一个个专业课老师:江静、龚建文、高永谋、杜勃兴、饶余燕......张豪夫第一次见到饶先生是在面试考场上,匆匆一面后直至大二开始学习复调时,才与负责教授复调课的饶先生熟络起来。张豪夫教授当时是作曲系课代表,负责送作业到老师那里。
张豪夫教授讲座现场
饶先生做人做事的严谨、内在的涵养、对新事物的追求和他的治学精神,都点点滴滴深刻地影响了张豪夫等众多学子。张豪夫感慨道,和饶先生接触那么多年,学到了他身上很多的优良品质,且相比于饶先生在复调上的卓越成就,更为珍贵的是饶先生高尚的人格。不过,此时的张豪夫教还是一名学生,与老师之间存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敬畏。
鸿雁传音
张豪夫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从此开始了与饶余燕先生的书信往来。慢慢地,他和饶先生之间变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书信内容也从音乐创作、学术探讨发展到无话不谈。
张豪夫任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创作室期间,经常帮助饶先生处理一些工作有关的事务。饶老师的获奖作品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的出版,便是张豪夫一直帮忙往来于出版社送稿取稿等等。有时,饶先生去北京开会,也会住在他的家里。有一次,张豪夫携儿子和饶先生一起从北京坐火车回到西安。那时张豪夫的儿子刚两三岁,火车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末,国内兴起了出国热潮,张豪夫教授计划赴美国或欧洲继续深造,于是给饶先生写信征求意见。饶先生认为欧洲音乐文化土壤积淀深厚,更利于长期发展。张豪夫接受了饶老师意见,最后选择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漂洋过海后的求学阶段,他和饶先生的书信未曾间断,出国后的种种感受和获奖后的喜悦,张豪夫都第一时间写信告诉饶先生,而饶先生也在遥远的故土西安去信祝贺,为其获得殊荣感到高兴与自豪。1998年,张豪夫还以个人名义邀请饶先生前往欧洲访问,其间与饶先生朝夕相处、促膝长谈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创作感悟
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梳理,张豪夫认为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给予其深刻的影响,培养出他严谨求实、孜孜以求的学术性格和创作志趣。他认为,一个作曲家,一定要创作出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的音乐作品。具体到他的音乐创作,张豪夫结合了东方综合性思维与西方分析性思维两大文化互补的特点,灵活地运用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一切写作技法。他尊重世界上一切人类先祖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但在创作上拒绝追随任何潮流。同时,还需要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音乐个性和思考,要具有个人审美与普世关爱,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融会贯通,并竭力追求艺术与精神的最高境界。

张豪夫教授的精彩讲述引来热烈掌声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这是当代最流行的话语。对于中国音乐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张豪夫感悟颇深。他认为: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中国音乐”这四个字的份量和含义。他分别举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美食”两个例子来切入话题。中国书法艺术最常讲的就是各种分类的组合,如: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但在各个所谓“书”的框架下又分为:“体”,比如:颜(真卿)体、王(羲之)体、柳(公权)体、苏(东波)体、赵(孟頫)体等,他们的总称为“中国书法”。那么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这一个个极其重要的书法家所组成的书法群体,又由各个书法群体组成的中国书法,再由这各类不同的门类(音乐、文学、美术、美食等)组成的中国文化。
又如我们的美食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大江南北各式各样的不同派系不同风味才构成了“中国美食”。仅仅以西北为例,我们陕西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新疆的烤全羊等等,再缩小范围仅仅以面条为例,我们陕西就有数不清的不同风味的面食呀!岐山面、油泼面、臊子面、关中棍棍面、澄城手撕面等等,更不要说硕大的一个中国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形成了各派系的独特风格和不可替代性。
张豪夫教授谈论和考虑一个问题,更喜欢从小往大、由浅入深了来谈。当今社会喜欢一谈就是“中国文化”,但是没有深思中国文化的组成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综合体。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应该思考我们自己的使命,我们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滴水,而这无数个一滴滴的水才能汇成中国文化的这个汪洋大海。回到音乐上来讲,张豪夫教授认为,首先要创作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音乐作品来,然后由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人物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总称的“中国音乐”。
那么,什么是第一步?他认为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必须要明白的事情,就是首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来。因为艺术是极为个体的劳动,每一个人的艺术追求和风格都不同,同胞兄弟甚至双胞胎的个性也可能各不相同。就像三字经中说到:“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谈中国音乐不是空的,是要由每一个作曲家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而能不能在音乐世界立足,要看你的音乐有没有真正代表你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世界承认不承认你的个性创造。我们一定要具备对世界清醒的分析和认知,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不卑不亢的心态,不能盲目的自大和无端的自卑,要做到扬长避短,要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
张豪夫老师认为,身为作曲家的我们,如何创建出“自己”,是每一个作曲家一生的追问和追求。借用毕加索的一句话:“从梵高开始,每个人要做自己的太阳。”近代艺术、哲学与文学,无一例外地回归到对个体的关注。从前的艺术喜欢关注宗教,帝王与英雄,不怎么关注小人物。近代艺术开始转向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我们虽没有英雄般业绩,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生生的灵魂,有着同样丰富的心理活动,与那些大英雄们应该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音乐的大舞台上有我们一席之地,否则,只能空谈。
对于中国音乐的未来,张豪夫认为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的知识文化,从而探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他用水果和农作物举例说明,生长环境和适合性决定收获大小,而各种风味的美食也都是和当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就地取材、因地适宜才是最聪明的人。
寄语后学
访谈最后,部分作曲系老师和张豪夫教授进行了交流。张豪夫教授在讲座结束前,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创作经历,给年轻一代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
一是读书要博,各类学科都要去了解,才能包罗万象;二是见识要广,从诸子百家来感悟人生之路;三是心胸要宽,学会接纳一切优秀文化和不同风格的流派,还要广交朋友,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知;四是思想要深,善于琢磨和思考。这样,作品才能接近“高、雅、精、美、有个性、有品味!”张豪夫教授认为,人生最高的智慧在于“觉悟”二字,并把自己个人一生的座右铭“好古、敏求、变化出”送给了后辈们。
访谈现场之二
在一个半小时的访谈活动中,话题所及,刘铮教授被邀加入其中,三人谈变为四人谈。交流内容丰富,讲述生动感人,其间精彩处多次引来台下阵阵热烈掌声。在场听众都表示收获颇丰,并纷纷与张豪夫教授合影留念。读书月期间,图书馆将继续推出专家讲座活动,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部分师生合影

全体参会教师合影